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0页 |
1.1 高层和超高层建筑的发展 | 第12-13页 |
1.2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的提出和发展 | 第13-17页 |
1.2.1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的提出 | 第13-14页 |
1.2.2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国内外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4-17页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7-18页 |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18-20页 |
第二章 抗震性能目标的量化 | 第20-28页 |
2.1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的主要内容 | 第20页 |
2.2 地震危险水平的确定 | 第20-22页 |
2.3 结构抗震性能水准 | 第22-24页 |
2.3.1 性能水平的划分 | 第22页 |
2.3.2 性能水平的量化 | 第22-24页 |
2.4 抗震性能目标 | 第24-26页 |
2.4.1 国内外性能目标对比 | 第24-26页 |
2.4.2 性能目标的选择 | 第26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6-28页 |
第三章 某超限高层建筑结构概况及超限判断 | 第28-38页 |
3.1 工程概况 | 第28-30页 |
3.1.1 建筑概况 | 第28-29页 |
3.1.2 结构概况 | 第29-30页 |
3.2 主要设计依据及设计规范 | 第30页 |
3.3 设防标准 | 第30-31页 |
3.4 主要荷载及材料 | 第31-33页 |
3.4.1 楼面荷载 | 第31-32页 |
3.4.2 风荷载 | 第32页 |
3.4.3 地震作用 | 第32-33页 |
3.5 主要构件及材料强度 | 第33-34页 |
3.5.1 主要型钢及钢筋强度 | 第33页 |
3.5.2 主要框架梁、次梁截面尺寸 | 第33页 |
3.5.3 框架柱及剪力墙截面尺寸 | 第33页 |
3.5.4 楼盖结构及楼板截面尺寸 | 第33-34页 |
3.6 结构超限类型判断 | 第34-36页 |
3.6.1 高度超限判断 | 第34页 |
3.6.2 不规则超限判断 | 第34-35页 |
3.6.3 超限情况总结 | 第35-36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第四章 不同方案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与对比分析 | 第38-82页 |
4.1 抗震设防基本要求及性能目标的选择 | 第38-39页 |
4.1.1 抗震设防基本要求 | 第38页 |
4.1.2 抗震等级 | 第38-39页 |
4.1.3 抗震性能目标的选择 | 第39页 |
4.2 两种方案的主要区别 | 第39-41页 |
4.3 多遇地震作用下的不同方案弹性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41-44页 |
4.3.1 多遇地震作用下相关设计参数 | 第41-42页 |
4.3.2 主要计算结果对比与分析 | 第42-44页 |
4.4 设防地震作用下的计算结果对比与分析 | 第44-46页 |
4.4.1 设防地震作用下弹性验算结果对比 | 第44-45页 |
4.4.2 设防地震作用下不屈服验算结果对比 | 第45-46页 |
4.5 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 | 第46-80页 |
4.5.1 分析软件介绍 | 第46页 |
4.5.2 构件单元类型 | 第46-48页 |
4.5.3 材料本构关系 | 第48-50页 |
4.5.4 构件配筋参数 | 第50-51页 |
4.5.5 弹塑性模型的建立 | 第51-52页 |
4.5.6 分析方法 | 第52-53页 |
4.5.7 地震波的选用 | 第53页 |
4.5.8 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结果对比 | 第53-79页 |
4.5.9 动力弹塑性分析对比主要结论 | 第79-80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80-82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82-84页 |
5.1 结论 | 第82-83页 |
5.2 展望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8页 |
作者简介 | 第88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8-90页 |
致谢 | 第90-91页 |
附件 | 第91-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