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9页 |
abstract | 第9-12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7-30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7-19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7-18页 |
1.1.2 研究的意义 | 第18-19页 |
1.2 研究现状综述 | 第19-25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9-22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2-25页 |
1.2.3 文献总述 | 第25页 |
1.3 研究方案 | 第25-29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25-26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26-28页 |
1.3.3 研究思路 | 第28-29页 |
1.4 创新点 | 第29-30页 |
第二章 食品安全责任保险理论基础分析 | 第30-36页 |
2.1 食品安全责任保险的基本内容 | 第30-32页 |
2.1.1 食品安全责任保险的含义 | 第30-31页 |
2.1.2 食品安全责任保险的影响 | 第31-32页 |
2.2 食品安全责任保险的特征 | 第32-34页 |
2.2.1 法定性 | 第32-33页 |
2.2.2 社会公益性 | 第33页 |
2.2.3 合同内容特定性 | 第33页 |
2.2.4 普遍适用性 | 第33-34页 |
2.2.5 保险利益具有等待性 | 第34页 |
2.2.6 具有强制性倾向 | 第34页 |
2.3 食品安全责任保险的学理基础 | 第34-36页 |
2.3.1 解决外部性 | 第34页 |
2.3.2 实现公平正义 | 第34-35页 |
2.3.3 实现社会安全 | 第35-36页 |
第三章 发展食品安全责任保险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 第36-42页 |
3.1 发展食品安全责任保险的可行性 | 第36-39页 |
3.1.1 相关法律法规提供了法律依据 | 第36页 |
3.1.2 现有的责任保险积累了经验教训 | 第36-37页 |
3.1.3 公众法律意识的提高 | 第37页 |
3.1.4 市场需求的增强 | 第37-38页 |
3.1.5 试点地区提供了参考经验 | 第38-39页 |
3.2 发展食品安全责任保险的必要性 | 第39-42页 |
3.2.1 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可以加强安全监管 | 第39页 |
3.2.2 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可以减轻政府压力 | 第39-40页 |
3.2.3 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可以增加保费收入 | 第40页 |
3.2.4 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可以维持企业经营 | 第40-41页 |
3.2.5 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可以保障消费者权益 | 第41页 |
3.2.6 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可以促进社会公平稳定 | 第41-42页 |
第四章 我国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发展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 第42-48页 |
4.1 我国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发展历程 | 第42-44页 |
4.2 我国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第44-48页 |
4.2.1 保险公司承保的积极性不高 | 第45页 |
4.2.2 保险条款存在缺陷 | 第45页 |
4.2.3 企业投保动力不足 | 第45-46页 |
4.2.4 产品设计不科学 | 第46页 |
4.2.5 保障功能没发挥 | 第46-47页 |
4.2.6 核保政策不当及费率偏高 | 第47-48页 |
第五章 企业投保食品安全责任保险意愿分析 | 第48-64页 |
5.1 理论模型与因素选取 | 第48-53页 |
5.1.1 理论模型 | 第48-50页 |
5.1.2 数据来源 | 第50页 |
5.1.3 潜在影响因素的选取情况 | 第50-53页 |
5.2 模型设计与实证分析 | 第53-59页 |
5.2.1 模型设计 | 第53-55页 |
5.2.2 实证分析 | 第55-59页 |
5.3 食品企业投保状态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59-63页 |
5.3.1 食品企业特征对投保意愿的影响 | 第60-61页 |
5.3.2 企业对“食责险”的及其相关机构的评价对食品企业投保状态的影响 | 第61-62页 |
5.3.3 社会环境对投保意愿的影响 | 第62-63页 |
5.4 结论 | 第63-64页 |
第六章 保险公司、中介机构与食品企业三方博弈分析 | 第64-73页 |
6.1 模型介绍 | 第65-66页 |
6.1.1 贝叶斯均衡 | 第65-66页 |
6.1.2 信号传递博弈 | 第66页 |
6.2 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实施参与人之间的关系 | 第66-68页 |
6.2.1 保险公司 | 第66-67页 |
6.2.2 中介机构 | 第67页 |
6.2.3 食品企业 | 第67-68页 |
6.3 参与者博弈分析与行为假设 | 第68-71页 |
6.3.1 保险公司与食品企业之间的KMRW声誉博弈 | 第68-69页 |
6.3.2 中介机构违规上报的博弈分析 | 第69-70页 |
6.3.3 保险公司检查中介机构和食品企业的博弈分析 | 第70-71页 |
6.4 分析 | 第71-73页 |
第七章 食品安全责任保险的定价技术与定价方法选择 | 第73-81页 |
7.1 食品安全责任保险的定价难点 | 第73-75页 |
7.1.1 数据不足 | 第73页 |
7.1.2 保险金额难以确定 | 第73-74页 |
7.1.3 食品事故的损失难以计算 | 第74页 |
7.1.4 风险的异质性突出 | 第74-75页 |
7.1.5 费率划分标准不科学 | 第75页 |
7.2 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定价理论 | 第75-79页 |
7.2.1 精算定价理论 | 第75-78页 |
7.2.2 金融定价理论 | 第78-79页 |
7.3 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定价方法选择 | 第79-81页 |
7.3.1 金融定价理论结合保险与金融 | 第80页 |
7.3.2 金融定价符合保险定价趋势 | 第80页 |
7.3.3 金融定价适合于巨灾风险 | 第80-81页 |
第八章 金融模型为基础的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定价 | 第81-89页 |
8.1 基于B-S模型的纯保费测算 | 第81-84页 |
8.1.1 定价模型 | 第81-82页 |
8.1.2 应用条件 | 第82-83页 |
8.1.3 纯保费测算 | 第83-84页 |
8.2 基于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风险附加费率测算 | 第84-87页 |
8.2.1 定价模型 | 第84-85页 |
8.2.2 应用条件 | 第85-87页 |
8.2.3 附加保费测算 | 第87页 |
8.3 定价调整策略 | 第87-89页 |
第九章 海外食品安全责任保险的发展及借鉴 | 第89-101页 |
9.1 美国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发展情况 | 第89-91页 |
9.2 日本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发展情况 | 第91-92页 |
9.3 欧洲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发展情况 | 第92-94页 |
9.3.1 德国 | 第92-93页 |
9.3.2 英国 | 第93页 |
9.3.3 法国 | 第93-94页 |
9.4 我国台湾食品责任保险发展情况 | 第94-96页 |
9.5 海外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对我国的启示 | 第96-101页 |
9.5.1 优化外部市场环境 | 第96-97页 |
9.5.2 保险公司要创新产品 | 第97页 |
9.5.3 政府政策的参与和推动 | 第97-98页 |
9.5.4 完善的法律法规 | 第98-99页 |
9.5.5 推行强制责任保险 | 第99页 |
9.5.6 推行团购的保险措施 | 第99页 |
9.5.7 保险公司加大宣传力度 | 第99-101页 |
第十章 发展我国食品安全责任保险的思路和配套措施 | 第101-112页 |
10.1 技术 | 第101-104页 |
10.1.1 构建对食品企业和保险机构的激励机制 | 第101页 |
10.1.2 注重信息的发布和平台建设 | 第101-102页 |
10.1.3 建立救助基金 | 第102-103页 |
10.1.4 全面建设食品安全溯源体系 | 第103页 |
10.1.5 加大宣传教育力度 | 第103-104页 |
10.1.6 加强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体系建设 | 第104页 |
10.2 法律 | 第104-106页 |
10.2.1 完善惩罚制度 | 第104页 |
10.2.2 增加食品跟踪观察义务 | 第104-105页 |
10.2.3 完善公益诉讼内容 | 第105页 |
10.2.4 扩大严格责任的主体 | 第105页 |
10.2.5 完善食品安全法律制度 | 第105-106页 |
10.3 保险制度 | 第106-112页 |
10.3.1 食品行业需要逐步引入强制食品安全责任保险 | 第106-107页 |
10.3.2 食品责任保险需要创新再保险体制 | 第107-108页 |
10.3.3 强化保险人监督机制,并建立奖惩机制和声誉测量机制 | 第108-109页 |
10.3.4 制定合理的费率 | 第109-110页 |
10.3.5 加大产品创新力度 | 第110-111页 |
10.3.6 提高理赔效率 | 第111-112页 |
第十一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12-114页 |
11.1 结论 | 第112-113页 |
11.2 展望 | 第113-114页 |
参考文献 | 第114-118页 |
致谢 | 第118-119页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19-12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