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缩略词 | 第13-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9页 |
1 杜鹃兰研究进展 | 第14-19页 |
1.1 杜鹃兰资源状况 | 第14-15页 |
1.2 杜鹃兰的化学成分 | 第15-16页 |
1.3 杜鹃兰的药理作用 | 第16页 |
1.4 杜鹃兰的繁殖特性 | 第16-18页 |
1.5 研究前景与展望 | 第18-19页 |
2 植物分枝发育研究进展 | 第19-26页 |
2.1 生长素介导的调控途径 | 第20-24页 |
2.2 脱落酸调控途径 | 第24页 |
2.3 赤霉素调控途径 | 第24-25页 |
2.4 糖调控途径 | 第25-26页 |
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6-27页 |
4 研究思路 | 第27-29页 |
4.1 技术路线 | 第27页 |
4.2 研究内容 | 第27-29页 |
第二章 杜鹃兰侧芽休眠的内在机制 | 第29-49页 |
1 研究材料与试验设计 | 第30-32页 |
1.1 研究材料 | 第30页 |
1.2 试验设计 | 第30-32页 |
2 研究方法 | 第32-36页 |
2.1 形态结构观测 | 第32-33页 |
2.2 生理生化成分检测 | 第33-35页 |
2.3 qrt-pcr表达分析 | 第35-36页 |
2.4 数据统计 | 第36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6-44页 |
3.1 打顶对杜鹃兰假鳞茎侧芽萌发的影响 | 第36页 |
3.2 杜鹃兰侧芽生长发育过程形态分析 | 第36-39页 |
3.3 侧芽生长势分析 | 第39页 |
3.4 侧芽萌发过程中其基部薄壁组织细胞的变化 | 第39-40页 |
3.5 侧芽萌发过程中水分组成的变化 | 第40-41页 |
3.6 侧芽萌发过程中淀粉和糖含量的变化 | 第41-42页 |
3.7 侧芽萌发过程中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 | 第42-43页 |
3.8 侧芽萌发过程中相关细胞壁扩张蛋白基因的表达 | 第43页 |
3.9 侧芽萌发过程中水通道蛋白基因的表达 | 第43-44页 |
4 讨论 | 第44-47页 |
4.1 杜鹃兰侧芽休眠类型的划分 | 第44-45页 |
4.2 杜鹃兰侧芽生长发育阶段的划分 | 第45页 |
4.3 侧芽萌发与碳水化合物的关系 | 第45-46页 |
4.4 侧芽基部组织细胞结构与其休眠的关系 | 第46-47页 |
5 小结 | 第47-49页 |
第三章 植物激素在杜鹃兰假鳞茎串分枝发育中的作用 | 第49-65页 |
1 研究材料与试验设计 | 第50-51页 |
1.1 研究材料 | 第50页 |
1.2 试验设计 | 第50-51页 |
2 研究方法 | 第51-54页 |
2.1 iaa免疫组织化学定位 | 第51-52页 |
2.2 植物激素提取/分离 | 第52-53页 |
2.3 植物激素含量测定 | 第53-54页 |
2.4 qrt-pcr分析ipt基因表达水平 | 第54页 |
2.5 数据统计 | 第54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54-61页 |
3.1 三种处理对侧芽萌发的影响 | 第54-55页 |
3.2 iaa的分布特点 | 第55-56页 |
3.3 iaa水平在侧芽萌发过程中的变化 | 第56-57页 |
3.4 iaa和ctk水平变化对侧芽萌发的影响 | 第57-59页 |
3.5 ga3和aba水平变化对侧芽萌发的影响 | 第59-60页 |
3.6 ipt基因与侧芽萌发的关系 | 第60-61页 |
4 讨论 | 第61-63页 |
4.1 iaa与ctk互作调控侧芽生长 | 第61-62页 |
4.2 aba与ga3互作调控侧芽生长 | 第62-63页 |
5 小结 | 第63-65页 |
第四章 杜鹃兰假鳞茎串分枝发育的转录组分析 | 第65-93页 |
1 研究材料与试验设计 | 第65-66页 |
1.1 研究材料 | 第65-66页 |
1.2 试验设计 | 第66页 |
2 研究方法 | 第66-71页 |
2.1 总rna提取与质量检测 | 第66-68页 |
2.2 文库构建及库检 | 第68页 |
2.3 上机测序 | 第68页 |
2.4 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68-69页 |
2.5 数据分析 | 第69-70页 |
2.6 qrt-pcr表达分析 | 第70-71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71-90页 |
3.1 rna提取质量 | 第71-72页 |
3.2 转录组测序与拼接质量分析 | 第72-74页 |
3.3 基因功能注释 | 第74-79页 |
3.4 基因表达水平分析 | 第79-80页 |
3.5 rna-seq整体质量评估 | 第80-82页 |
3.6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 第82-85页 |
3.7 degs的go富集分析 | 第85-86页 |
3.8 degs的kegg富集分析 | 第86-87页 |
3.9 degs的热图分析 | 第87-89页 |
3.10 qrt-pcr转录组验证 | 第89-90页 |
4 讨论 | 第90-91页 |
5 小结 | 第91-93页 |
第五章 杜鹃兰假鳞茎串分枝发育的调控机制 | 第93-110页 |
1 研究试材与试验设计 | 第94-95页 |
1.1 材料 | 第94页 |
1.2 试剂 | 第94页 |
1.3 试验设计 | 第94-95页 |
2 研究方法 | 第95-98页 |
2.1 植物激素提取 | 第95页 |
2.2 植物激素含量检测 | 第95页 |
2.3 qrt-pcr表达分析 | 第95-98页 |
2.4 数据统计 | 第98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98-106页 |
3.1 抑制iaa极性运输对杜鹃兰侧芽生长的影响 | 第98-100页 |
3.2 iaa介导细胞分裂素对侧芽发育的调控 | 第100-102页 |
3.3 基因表达特征分析 | 第102-106页 |
4 讨论 | 第106-108页 |
4.1 植物激素互作调控侧芽生长 | 第106-107页 |
4.2 细胞分裂素介导cawus转录因子诱导侧芽萌发 | 第107页 |
4.3 细胞分裂素抑制cabrc1表达来解除侧芽抑制 | 第107-108页 |
4.4 wrky71介导分枝激素的内平衡 | 第108页 |
5 小结 | 第108-110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10-114页 |
1 总结 | 第110-113页 |
2 论文的创新点 | 第113页 |
3 展望 | 第113-114页 |
参考文献 | 第114-131页 |
致谢 | 第131-132页 |
附录一 | 第132-135页 |
附录二 | 第135-1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