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5页 |
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2 单增李斯特菌的研究 | 第10-15页 |
2.1 生物学特性 | 第10-11页 |
2.2 危害 | 第11-12页 |
2.3 感染的主要症状 | 第12-13页 |
2.4 防治现状和存在问题 | 第13-15页 |
3 细菌素的研究 | 第15-24页 |
3.1 发现与定义 | 第15页 |
3.2 与抗生素的区别 | 第15-16页 |
3.3 分类 | 第16-17页 |
3.4 理化性质 | 第17-18页 |
3.5 蛋白质结构 | 第18页 |
3.6 作用机制 | 第18-19页 |
3.7 应用 | 第19-20页 |
3.8 纯化方法 | 第20-22页 |
3.9 Bt细菌素研究现状 | 第22-24页 |
4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4-25页 |
第二章 Bt BRC-XQ6的鉴定 | 第25-3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5-31页 |
1.1 供试菌株 | 第25页 |
1.2 培养基 | 第25页 |
1.3 酶与试剂 | 第25-26页 |
1.4 方法和步骤 | 第26-3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1-33页 |
2.1 形态学鉴定 | 第31-32页 |
2.2 杀虫晶体蛋白基因分析 | 第32-33页 |
2.3 杀虫晶体蛋白检测 | 第33页 |
3 讨论 | 第33-35页 |
第三章 Bt BRC-XQ6细菌素活性动态监测 | 第35-4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5-37页 |
1.1 培养基 | 第35页 |
1.2 试剂 | 第35页 |
1.3 方法与步骤 | 第35-3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7-42页 |
2.1 菌株生长曲线和细菌素活性曲线测定 | 第37-39页 |
2.2 无细胞发酵上清液或细胞悬浮液的诱导 | 第39-40页 |
2.3 共同培养的诱导 | 第40-42页 |
3 讨论 | 第42-43页 |
第四章 Bt BRC-XQ6细菌素的分离纯化 | 第43-6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3-50页 |
1.1 试剂与层析柱 | 第43-45页 |
1.2 方法与步骤 | 第45-5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0-60页 |
2.1 最佳沉淀细菌素的硫酸铵浓度 | 第50-52页 |
2.2 凝胶原位活性检测 | 第52-53页 |
2.3 葡聚糖G-50凝胶过滤层析色谱纯化 | 第53-55页 |
2.4 P1组分的DEAE-52阴离子交换层析 | 第55-57页 |
2.5 P2组分的高效液相色谱分离 | 第57-59页 |
2.6 Bradford法计算回收率 | 第59-60页 |
3 讨论 | 第60-61页 |
第五章 Bt BRC -XQ6细菌素的N端序列分析 | 第61-6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1-62页 |
1.1 仪器 | 第61页 |
1.2 试剂 | 第61页 |
1.3 方法与步骤 | 第61-6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2-66页 |
2.1 Tricine-SDS-PAGE及凝胶原位活性检测确定目的蛋白质 | 第62-65页 |
2.2 P3组分的转膜测序 | 第65-66页 |
3 讨论 | 第66-67页 |
第六章 总结与讨论 | 第67-70页 |
第七章 展望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5页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