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8-19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8-9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9-15页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第9-13页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1.2.3 文献简评 | 第15页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1.3.1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1.4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 第17-19页 |
1.4.1 主要创新点 | 第17页 |
1.4.2 主要不足 | 第17-19页 |
2 相关概论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19-27页 |
2.1 转移支付的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19-21页 |
2.1.1 转移支付的含义 | 第19页 |
2.1.2 转移支付的类型 | 第19-20页 |
2.1.3 转移支付的理论依据 | 第20-21页 |
2.2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21-24页 |
2.2.1 基本公共服务及其均等化的含义 | 第21-22页 |
2.2.2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理论基础 | 第22-24页 |
2.3 转移支付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作用机制 | 第24-27页 |
2.3.1 转移支付是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主要途径 | 第24-25页 |
2.3.2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现需要财力均衡的保障 | 第25页 |
2.3.3 财力均衡的实现需要靠转移支付的支持 | 第25-27页 |
3 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与转移支付的现状分析 | 第27-37页 |
3.1 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分析 | 第27-31页 |
3.1.1 西部民族地区的界定 | 第27-28页 |
3.1.2 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 第28-31页 |
3.2 西部民族地区转移支付发展历程和现状分析 | 第31-37页 |
3.2.1 西部民族地区转移支付的发展历程 | 第31-32页 |
3.2.2 西部民族地区转移支付的现状分析 | 第32-37页 |
4 西部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及均等化的水平测算 | 第37-59页 |
4.1 西部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发展现状 | 第37-40页 |
4.1.1 基本公共服务的财政投入逐年增加 | 第37-38页 |
4.1.2 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快速提升 | 第38-39页 |
4.1.3 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较高 | 第39-40页 |
4.2 基本公共服务评价指标的构建和方法的选取 | 第40-43页 |
4.2.1 基本公共服务评价指标的构建 | 第40-41页 |
4.2.2 基本公共服务测算方法的选取 | 第41-43页 |
4.3 西部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的计算过程和分析结果 | 第43-54页 |
4.3.1 总体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分析 | 第43-44页 |
4.3.2 各项具体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分析 | 第44-50页 |
4.3.3 西部民族地区与非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的比较分析 | 第50-54页 |
4.4 西部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现状分析 | 第54-59页 |
4.4.1 总体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现状分析 | 第54-55页 |
4.4.2 各项具体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现状分析 | 第55-59页 |
5 转移支付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影响效应的实证分析 | 第59-68页 |
5.1 变量的选取和模型的构建 | 第59-60页 |
5.1.1 变量的选取 | 第59-60页 |
5.1.2 模型的构建 | 第60页 |
5.2 实证分析过程 | 第60-66页 |
5.2.1 以西部民族6省为样本的实证分析 | 第61-63页 |
5.2.2 以西南民族地区为样本的实证分析 | 第63-64页 |
5.2.3 以西北民族地区为样本的实证分析 | 第64-66页 |
5.3 实证结果分析 | 第66-68页 |
6 结论与启示 | 第68-71页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68页 |
6.2 启示 | 第68-71页 |
6.2.1 基于转移支付结构和方向层面 | 第68-69页 |
6.2.2 基于转移支付体制改革层面 | 第69-70页 |
6.2.3 其它相关建议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