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宁河—则木河—小江断裂带分段闭锁差异性与川滇地区应力演化特征研究
作者简介 | 第6-7页 |
中文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17页 |
1.1 引言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2.1 基于GPS的地壳形变研究 | 第14-15页 |
1.2.2 地震应力触发 | 第15-16页 |
1.3 论文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第二章 GPS观测网络与速度场获取 | 第17-21页 |
2.1 川滇地区构造背景 | 第17-18页 |
2.2 速度场获取 | 第18页 |
2.3 剖面结果分析 | 第18-21页 |
第三章 震间形变理论和活动块体模型 | 第21-27页 |
3.1 震间形变理论 | 第21-23页 |
3.1.1 震间二维形变模型 | 第21-22页 |
3.1.2 震间三维形变模型 | 第22-23页 |
3.2 活动块体模型 | 第23-27页 |
3.2.1 活动块体模型 | 第23-25页 |
3.2.2 反演结果评定 | 第25-27页 |
第四章 安宁河-则木河-小江断裂带闭锁特征分析 | 第27-37页 |
4.1 研究区域基本情况 | 第27-28页 |
4.2 块体划分及参数设置 | 第28-29页 |
4.3 断层活动性分析 | 第29-32页 |
4.3.1 块体欧拉矢量 | 第30-31页 |
4.3.2 断裂滑动速率 | 第31-32页 |
4.4 断层闭锁特征与滑动亏损 | 第32-35页 |
4.4.1 安宁河断裂 | 第33页 |
4.4.2 则木河断裂 | 第33-34页 |
4.4.3 小江断裂 | 第34-35页 |
4.5 断层倾角对反演结果的影响 | 第35-37页 |
第五章 汶川地震同震、震后及震间库仑应力演化 | 第37-47页 |
5.1 震区基本构造 | 第37-38页 |
5.2 库仑应力计算方法 | 第38-40页 |
5.3 汶川地震应力演化 | 第40-47页 |
5.3.1 同震静态库仑应力变化 | 第40-42页 |
5.3.2 周边断层粘弹性库仑应力演化 | 第42-44页 |
5.3.3 震间应力变化 | 第44-47页 |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 第47-49页 |
6.1 研究总结 | 第47-48页 |
6.1.1 断层的滑动速率和闭锁程度 | 第47页 |
6.1.2 研究区域断层库仑应力演化 | 第47-48页 |
6.2 不足与展望 | 第48-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