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地球物理学论文--大地(岩石界)物理学(固体地球物理学)论文--地震学论文--地震观测预报论文

龙门山地区GPS和InSAR震后形变分析

作者简介第6-7页
中文摘要第7-9页
ABSTRACT第9-10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19页
    1.1 研究区域概况第13-16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6-17页
    1.3 论文研究意义和内容第17-19页
        1.3.1 研究意义第17-18页
        1.3.2 研究内容第18-19页
第二章 GPS和InSAR基本原理第19-29页
    2.1 GPS定位基本原理第19-22页
        2.1.1 GPS概述第19页
        2.1.2 GPS伪距测量第19-20页
        2.1.3 GPS载波相位测量第20-22页
    2.2 InSAR基本原理第22-29页
        2.2.1 SAR概述第22-23页
        2.2.2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第23-26页
        2.2.3 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D-InSAR)第26-29页
第三章 GPS时间序列分析与震后形变场第29-41页
    3.1 GPS数据处理第29-34页
        3.1.1 数据处理软件第29-30页
        3.1.2 数据来源第30-32页
        3.1.3 数据处理流程第32-34页
    3.2 GPS时间序列分析第34-39页
        3.2.1 坐标时间序列第34-36页
        3.2.2 时间序列分析第36-39页
    3.3 GPS震后形变场分布第39-41页
        3.3.1 震后形变理论第39页
        3.3.2 震后形变分析第39-41页
第四章 InSAR震后形变检验和校正第41-51页
    4.1 InSAR数据处理平台简介第41-42页
        4.1.1 InSAR商业应用软件第41页
        4.1.2 InSAR非商业开源软件第41-42页
    4.2 差分干涉测量数据选取第42-46页
        4.2.1 PALSAR影像数据选取第42-44页
        4.2.2 DEM数据选取第44-46页
    4.3 差分干涉处理第46-48页
        4.3.1 数据转换和拼接第46-47页
        4.3.2 差分干涉和相位解缠第47页
        4.3.3 差分干涉相位图第47-48页
    4.4 InSAR形变的校检第48-50页
    4.5 InSAR震后形变结果与分析第50-51页
第五章 震后形变模拟研究第51-55页
    5.1 地壳分层结构和断层模型第51-52页
        5.1.1 地壳分层结构第51-52页
        5.1.2 断层模型第52页
    5.2 震后形变模拟第52-55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55-57页
    6.1 研究成果及总结第55-56页
        6.1.1 GPS震后形变场第55页
        6.1.2 InSAR震后形变场第55-56页
        6.1.3 震后形变模拟第56页
    6.2 后续研究及展望第56-57页
致谢第57-59页
参考文献第59-62页

论文共6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近53a极端高温日数的变化特征及其区域差异
下一篇:安宁河—则木河—小江断裂带分段闭锁差异性与川滇地区应力演化特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