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页 |
1 绪论 | 第7-17页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7-8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7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7-8页 |
1.2 关键词阐释 | 第8-10页 |
1.2.1 社交媒体 | 第8-9页 |
1.2.2 共意动员 | 第9-10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4-17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2 大学生参与社交媒体共意动员过程与特征分析 | 第17-26页 |
2.1 大学生参与社交媒体共意动员的成因 | 第17-21页 |
2.1.1 网络环境:去中心化与多元化 | 第17-18页 |
2.1.2 社交媒体:聚合力与分享性 | 第18-19页 |
2.1.3 大学生群体:活跃性与表达欲 | 第19-21页 |
2.2 大学生参与社交媒体共意动员的过程 | 第21-23页 |
2.2.1 在社交媒体中聚焦热点议题 | 第21-22页 |
2.2.2 在社交媒体中进行认知建构 | 第22页 |
2.2.3 在社交媒体中参与情感动员 | 第22-23页 |
2.2.4 在社交媒体中参与行动动员 | 第23页 |
2.3 大学生参与社交媒体共意动员的特征 | 第23-26页 |
2.3.1 自发性的连结行动 | 第23-24页 |
2.3.2 符号化的表达方式 | 第24-25页 |
2.3.3 虚拟性的群体认同 | 第25-26页 |
3 社交媒体对大学生共意动员效果分析——以“萨德抵韩”为例 | 第26-47页 |
3.1 “萨德抵韩”事件中社交媒体共意动员概况 | 第26-33页 |
3.1.1 百度贴吧文本的内容分析 | 第26-29页 |
3.1.2 新浪微博文本的内容分析 | 第29-33页 |
3.2 “萨德抵韩”事件中社交媒体对大学生共意动员效果问卷调查 | 第33-36页 |
3.2.1 理论框架 | 第33页 |
3.2.2 问卷设计 | 第33-35页 |
3.2.3 问卷调查基本情况 | 第35-36页 |
3.3 “萨德抵韩”事件中社交媒体对大学生共意动员效果分析 | 第36-47页 |
3.3.1 社交媒体共意动员的认知层面效果分析 | 第36-39页 |
3.3.2 社交媒体共意动员的态度层面效果分析 | 第39-42页 |
3.3.3 社交媒体共意动员的行为层面效果分析 | 第42-47页 |
4 社交媒体对大学生共意动员的正负影响分析 | 第47-53页 |
4.1 社交媒体对大学生共意动员的积极影响 | 第47-49页 |
4.1.1 动员参与行为增强大学生的“共同体”意识 | 第47-48页 |
4.1.2 线上参与行为是大学生情绪疏导的重要渠道 | 第48页 |
4.1.3 线上线下共振效应推动大学生政治参与 | 第48-49页 |
4.2 社交媒体对大学生共意动员的消极影响 | 第49-53页 |
4.2.1 “信息茧房”造成大学生认知窄化 | 第49-50页 |
4.2.2 狂欢下的动员场景滋生极端情绪 | 第50-51页 |
4.2.3 无序的参与行为破坏公共秩序 | 第51-53页 |
5 引导大学生参与社交媒体共意动员的策略分析 | 第53-60页 |
5.1 加强信息发布与舆论引导 | 第53-55页 |
5.1.1 及时发布相关信息 | 第53-54页 |
5.1.2 引导理性舆论走向 | 第54页 |
5.1.3 增加与大学生良性沟通 | 第54-55页 |
5.2 加强社交平台信息监管与疏导 | 第55-57页 |
5.2.1 强化舆情监测与预警机制 | 第55-56页 |
5.2.2 加强信息内容监管与过滤 | 第56-57页 |
5.2.3 完善社交媒体信息平台建设 | 第57页 |
5.3 提升大学生群体媒介素养 | 第57-60页 |
5.3.1 增强自身信息获取能力 | 第57-58页 |
5.3.2 警惕网络空间的非理性信息 | 第58页 |
5.3.3 增强公共领域的理性话语表达 | 第58-60页 |
结论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附录A 调查问卷 | 第64-67页 |
致谢 | 第67-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