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缩略词表 | 第9-11页 |
1 绪论:C_(20)-二萜生物碱全合成研究进展 | 第11-35页 |
1.1 前言 | 第11-13页 |
1.2 C_(20)-二萜生物碱合成研究 | 第13-28页 |
1.2.1 C_(20)-二萜生物碱半合成研究 | 第15页 |
1.2.2 Nagata教授的atisine型和veatchine型生物碱atisine和garryine合成研究 | 第15-17页 |
1.2.3 Masamune教授的atisine型和veatchine型生物碱atisine和garryine合成研究 | 第17-18页 |
1.2.4 Wiesner教授的atisine型生物碱atisine合成研究 | 第18-19页 |
1.2.5 Fukumoto教授的atisine型生物碱atisine和garryine合成研究 | 第19-20页 |
1.2.6 Natsume教授的hetisine型生物碱nominine合成研究 | 第20-21页 |
1.2.7 Gin教授的hetisine型生物碱nominine合成研究 | 第21-22页 |
1.2.8 王锋鹏教授的atisine型生物碱atisine和isoazitine合成研究 | 第22页 |
1.2.9 Fukuyama教授的denudatine型生物碱(-)-lepenine合成研究 | 第22-23页 |
1.2.10 Baran教授的C_(20)-二萜及生物碱合成研究 | 第23-24页 |
1.2.11 秦勇和刘小宇教授的denudatine型生物碱gymnandine合成研究 | 第24-25页 |
1.2.12 徐亮教授的atisine型二萜生物碱spiramineC和D合成研究 | 第25-26页 |
1.2.13 Sarpong教授的C_(20)-二萜生物碱合成研究 | 第26-28页 |
1.3 近年来的二萜合成研究 | 第28-33页 |
1.3.1 Baran课题组的C_(20)-二萜及生物碱合成研究 | 第28-29页 |
1.3.2 Carreira教授的atisane型二萜crotogoudin合成研究 | 第29-30页 |
1.3.3 刘波教授的atisane型二萜crotogoudin合成研究 | 第30-31页 |
1.3.4 秦勇教授的二萜atropurpuran合成研究 | 第31-32页 |
1.3.5 雷晓光教授的kaurene二萜jungermannenone C和jungermannenone B合成研究 | 第32-33页 |
1.4 小结 | 第33-35页 |
2 Hetisine型C_(20)-二萜生物碱Spirasine Ⅳ和Ⅺ的全合成研究 | 第35-95页 |
2.1 研究背景 | 第35-36页 |
2.2 1,3-偶极环加成模型反应研究 | 第36-38页 |
2.3 Hetisine型C_(20)-二萜生物碱骨架的构建 | 第38-58页 |
2.3.1 化合物189的合成 | 第38-40页 |
2.3.2 分子内1,3-偶极环加成构建A/F/G/C四环骨架 | 第40-41页 |
2.3.3 自由基反应策略构建hetisine型C_(20)-二萜生物碱E环 | 第41-46页 |
2.3.4 自由基反应构建hetisine型二萜生物碱B环研究 | 第46-48页 |
2.3.5 分子内烷基化构建Hetisine型二萜生物碱E环 | 第48-52页 |
2.3.6 Hetisine型二萜生物碱B环构建研究 | 第52-54页 |
2.3.7 Hetisine型二萜生物碱D环构建 | 第54-58页 |
2.4 结果与讨论 | 第58-59页 |
2.5 实验部分 | 第59-95页 |
2.5.1 实验仪器和试剂 | 第59-60页 |
2.5.2 实验操作及分析数据 | 第60-95页 |
3 Hetidine型C_(20)-二萜生物碱骨架构建及不对称合成研究 | 第95-121页 |
3.1 研究背景 | 第95-99页 |
3.2 Hetidine型C_(20)-二萜生物碱哌啶环系的构建 | 第99-103页 |
3.2.1 N-C6键的裂解 | 第99-100页 |
3.2.2 Hetidine型二萜生物碱E环构建研究 | 第100-101页 |
3.2.3 Hetidine型二萜生物碱B环的构建探索 | 第101-103页 |
3.3 Hetidine型天然产物骨架的不对称构建 | 第103-107页 |
3.3.1 不对称催化的1,3-偶极环加成反应构建A/F/G/C四环骨架研究 | 第103-104页 |
3.3.2 底物诱导的1,3-偶极环加成构建手性A/F/G/C环系 | 第104-107页 |
3.4 小结与展望 | 第107-108页 |
3.5 实验部分 | 第108-121页 |
3.5.1 实验仪器和试剂 | 第108页 |
3.5.2 实验操作及分析数据 | 第108-121页 |
4 总结与展望 | 第121-125页 |
致谢 | 第125-127页 |
参考文献 | 第127-137页 |
附录 | 第137-206页 |
A.作者简历 | 第137页 |
B.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 第137-138页 |
C.重要化合物图谱 | 第138-2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