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特种车悬架设计及优化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1 绪论 | 第8-14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8页 |
1.2 特种车辆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9页 |
1.3 车辆行驶动力学研究状况 | 第9-12页 |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13-14页 |
2 悬架系统结构方案设计 | 第14-26页 |
2.1 悬架类型选择 | 第14-16页 |
2.2 悬架主要参数的确定 | 第16-20页 |
2.2.1 前束值的确定 | 第16-17页 |
2.2.2 悬架扰度的确定 | 第17-18页 |
2.2.3 螺旋弹簧刚度的确定 | 第18-19页 |
2.2.4 减振器的匹配 | 第19-20页 |
2.3 悬架导向机构硬点设计 | 第20-25页 |
2.3.1 横向平面设计计算 | 第20-21页 |
2.3.2 纵向平面设计计算 | 第21-23页 |
2.3.3 水平面设计计算 | 第23-2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3 双横臂悬架运动学仿真 | 第26-38页 |
3.1 虚拟样机技术概述 | 第26-28页 |
3.2 ADAMS软件介绍 | 第28-30页 |
3.2.1 ADAMS软件概述 | 第28-29页 |
3.2.2 ADAMS/Car建模方法 | 第29-30页 |
3.3 双横臂前悬架模型建立 | 第30-32页 |
3.3.1 悬架空间结构 | 第30-31页 |
3.3.2 悬架建模参数 | 第31-32页 |
3.4 前悬架仿真试验台架 | 第32-34页 |
3.5 前悬架双轮平行跳动仿真 | 第34-37页 |
3.5.1 主销内倾角试验分析 | 第34-35页 |
3.5.2 主销后倾角试验分析 | 第35页 |
3.5.3 车轮外倾角试验分析 | 第35-36页 |
3.5.4 前轮前束角试验分析 | 第36-37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4 双横臂悬架的优化设计 | 第38-43页 |
4.1 悬架灵敏度分析 | 第38-39页 |
4.2 响应面近似模型 | 第39-41页 |
4.2.1 响应面模型简介 | 第39-40页 |
4.2.2 响应面模型拟合 | 第40-41页 |
4.2.3 响应面模型可靠性分析 | 第41页 |
4.2.4 响应面近似模型优化 | 第41页 |
4.3 优化结果分析 | 第41-4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5 整车操纵稳定性及平顺性仿真试验 | 第43-70页 |
5.1 整车建模相关参数 | 第43-44页 |
5.2 整车模型建立 | 第44-47页 |
5.2.1 悬架系统建模 | 第44页 |
5.2.2 转向系统建模 | 第44-45页 |
5.2.3 轮胎系统建模 | 第45-46页 |
5.2.4 动力系统建模 | 第46页 |
5.2.5 车身系统建模 | 第46页 |
5.2.6 整车系统建模 | 第46-47页 |
5.3 操纵稳定性仿真分析 | 第47-48页 |
5.3.1 操纵稳定性简述 | 第47页 |
5.3.2 操纵稳定性评价方法 | 第47-48页 |
5.4 操纵稳定性仿真试验 | 第48-63页 |
5.4.1 稳态回转仿真试验 | 第48-52页 |
5.4.2 转向盘角阶跃输入仿真试验 | 第52-55页 |
5.4.3 蛇形仿真试验 | 第55-58页 |
5.4.4 转向回正仿真试验 | 第58-61页 |
5.4.5 转向盘角脉冲输入仿真试验 | 第61-63页 |
5.5 平顺性仿真分析 | 第63-65页 |
5.5.1 车辆平顺性简述 | 第63页 |
5.5.2 车辆平顺性评价方法 | 第63-65页 |
5.6 平顺性仿真试验 | 第65-69页 |
5.6.1 车辆平顺性随机输入仿真 | 第65-67页 |
5.6.2 车辆平顺性单脉冲输入仿真 | 第67-69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6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70-72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70-71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6页 |
附录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