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9页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 第8-9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8页 |
1.1.2 问题的提出 | 第8-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9-15页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9-11页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1-15页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5-17页 |
1.3.1 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改善城乡二元结构 | 第15-16页 |
1.3.2 有利于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 | 第16页 |
1.3.3 有利于降低农村老人晚年生活风险,增加生活保障 | 第16页 |
1.3.4 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 | 第16-17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7-19页 |
1.5.1 研究思路 | 第17-18页 |
1.5.2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第二章 乐清市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 第19-26页 |
2.1 乐清市农村人口现状分析 | 第19页 |
2.2 乐清市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现状分析 | 第19-21页 |
2.2.1 乐清市农民参保情况 | 第19-20页 |
2.2.2 乐清市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主要内容 | 第20-21页 |
2.2.3 乐清市养老保险配套政策 | 第21页 |
2.3 乐清市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 | 第21-26页 |
2.3.1 倾向于家庭养老模式 | 第22页 |
2.3.2 农民对政策持怀疑观望态度 | 第22-23页 |
2.3.3 管理平台建设滞后,制度衔接不完善 | 第23页 |
2.3.4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养老金水平偏低 | 第23-24页 |
2.3.5 养老基金筹集存在缺陷 | 第24-25页 |
2.3.6 管理不够规范,保值增值困难 | 第25-26页 |
第三章 乐清市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因素分析 | 第26-33页 |
3.1 农民社会养老保险意识欠缺 | 第26-27页 |
3.1.1 传统养老观念严重 | 第26页 |
3.1.2 文化程度的影响 | 第26页 |
3.1.3 农村养老保险意识淡薄 | 第26-27页 |
3.2 社保组织方面管理不完善 | 第27-28页 |
3.2.1 宣传力度不够 | 第27页 |
3.2.2 手续繁琐,领取不便 | 第27-28页 |
3.2.3 硬件设施配备不齐全 | 第28页 |
3.3 政策法规不健全 | 第28-29页 |
3.3.1 立法的滞后,直接导致无法可依 | 第28-29页 |
3.3.2 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性差 | 第29页 |
3.4 经济落后致使养老金水平偏低 | 第29-30页 |
3.4.1 农民收入水平偏低,缴费压力过大 | 第29-30页 |
3.4.2 农村经济发展落后 | 第30页 |
3.4.3 缺乏针对农村养老保险的财政支持政策 | 第30页 |
3.5 缺乏合理的筹资方式 | 第30-31页 |
3.5.1 缺乏激励的筹资方式 | 第30-31页 |
3.5.2 缺乏多渠道的筹资方式 | 第31页 |
3.5.3 缺乏规范的筹资方式 | 第31页 |
3.6 基金管理制度不完善,责任缺失 | 第31-33页 |
3.6.1 基金分割管理,保值增值困难 | 第31-32页 |
3.6.2 经济责任的缺失 | 第32页 |
3.6.3 监管责任的缺失 | 第32-33页 |
第四章 完善乐清市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措施 | 第33-41页 |
4.1 加强政策宣传力度,提高农民参保意识 | 第33-34页 |
4.1.1 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进行宣传 | 第33页 |
4.1.2 印发宣传资料,分发至农村和农户 | 第33页 |
4.1.3 深入农村开展养老保险知识宣传 | 第33-34页 |
4.2 完善管理,促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健康发展 | 第34-35页 |
4.2.1 加强社会养老保险的信息管理 | 第34页 |
4.2.2 建立双向信息沟通渠道 | 第34-35页 |
4.2.3 进一步优化工作流程,完善服务 | 第35页 |
4.3 增强工作人员队伍建设,提高经办能力 | 第35-36页 |
4.3.1 强化培训,提高业务水平 | 第35页 |
4.3.2 严格考核机制 | 第35-36页 |
4.3.3 加强硬件设施建设 | 第36页 |
4.4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配套制度建设 | 第36-37页 |
4.4.1 建立新老农保制度在机制上的衔接 | 第36页 |
4.4.2 实现农保与城保制度的衔接 | 第36页 |
4.4.3 建立农保与其他养老保障制度的对接机制 | 第36-37页 |
4.5 积极鼓励农民参保,增宽参保覆盖面 | 第37-38页 |
4.5.1 鼓励参保农民选择较高的档次缴费 | 第37页 |
4.5.2 鼓励中青年农民积极参保、长期缴费 | 第37页 |
4.5.3 为参保人员缴费提供资助 | 第37-38页 |
4.6 完善筹资模式,保障农村养老保险顺利发展 | 第38-39页 |
4.6.1 拓宽农村养老保险筹资渠道 | 第38-39页 |
4.6.2 发挥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筹资功能 | 第39页 |
4.6.3 改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中的激励性政策 | 第39页 |
4.7 完善基金管理,实现基金的保值增值 | 第39-41页 |
4.7.1 拓宽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渠道 | 第39页 |
4.7.2 提高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层次 | 第39-40页 |
4.7.3 加强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的监管 | 第40-41页 |
第五章 讨论与结论 | 第41-44页 |
5.1 讨论 | 第41-42页 |
5.1.1 农民迫切需要参加养老保险 | 第41页 |
5.1.2 农民的参保意愿受多方面因素影响 | 第41页 |
5.1.3 农民的参保意愿依赖于政府的引导和宣传 | 第41页 |
5.1.4 政策实施效果依赖于管理的完善 | 第41-42页 |
5.1.5 农保基金正常运营是养老保险顺利开展的保障 | 第42页 |
5.1.6 财政支持是提高参保覆盖率的关键 | 第42页 |
5.2 结论 | 第42-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附件 | 第46-48页 |
致谢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