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细胞生物学论文--细胞生物化学论文

细胞表面聚糖的原位分析新方法研究

中文摘要第10-13页
英文摘要第13-16页
本论文主要创新点第17-1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8-41页
    §1.1 细胞表面聚糖第18-20页
        1.1.1 聚糖的结构和分类第18-19页
        1.1.2 糖基化与疾病第19-20页
    §1.2 细胞表面聚糖的检测第20-27页
        1.2.1 聚糖的识别和标记第20-24页
            1.2.1.1 凝集素识别第20-21页
            1.2.1.2 化学共价识别第21-23页
            1.2.1.3 新陈代谢标记第23-24页
        1.2.2 聚糖的检测方法第24-27页
            1.2.2.1 质谱法第24-25页
            1.2.2.2 电化学法第25-26页
            1.2.2.3 光学法第26-27页
            1.2.2.4 纳米技术法第27页
    §1.3 细胞表面聚糖的形态和功能分析第27-32页
        1.3.1 聚糖的多价相互作用模式第27-28页
        1.3.2 聚糖的形态和功能分析方法第28-32页
            1.3.2.1 纳米粒子法第28-30页
            1.3.2.2 人工界面法第30-31页
            1.3.2.3 细胞工程法第31-32页
    §1.4 特定蛋白质上的聚糖分析第32-34页
        1.4.1 糖蛋白与糖基化第32页
        1.4.2 特定蛋白质上的聚糖分析方法第32-34页
    §1.5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第34-36页
    参考文献第36-41页
第二章 密度可调的树枝状高分子阵列通过化学选择性卸载金纳米簇探针原位追踪细胞表面唾液酸密度第41-54页
    §2.1 引言第41-43页
    §2.2 实验部分第43-46页
        2.2.1 材料和试剂第43页
        2.2.2 仪器设备第43-44页
        2.2.3 细胞培养和处理第44页
        2.2.4 AuNC的制备第44-45页
        2.2.5 APBA-AuNC探针的制备第45页
        2.2.6 密度可调的树枝状高分子阵列的构建第45页
        2.2.7 探针卸载分析第45页
        2.2.8 唾液酸密度变化监测第45页
        2.2.9 APBA-AuNCs与细胞表面的特异性结合第45-46页
        2.2.10 检测过程中的细胞活性分析第46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46-52页
        2.3.1 金纳米簇以及氨基苯硼酸修饰的AuNC的表征第46页
        2.3.2 树枝状高分子阵列构建的表征第46-47页
        2.3.3 APBA与SA识别特异性的验证第47页
        2.3.4 探针卸载分析条件优化第47-49页
        2.3.5 BGC细胞表面唾液密度的检测第49-51页
        2.3.6 BGC细胞表面SA密度变化的动态监测第51-52页
    §2.4 结论第52页
    参考文献第52-54页
第三章 阵列法检测细胞表面多种聚糖第54-69页
    §3.1 引言第54-55页
    §3.2 实验部分第55-59页
        3.2.1 材料和试剂第55-57页
        3.2.2 仪器设备第57页
        3.2.3 细胞培养和处理第57-58页
        3.2.4 捕获DNA微阵列的制备第58页
        3.2.5 制备编码凝集素探针第58页
        3.2.6 细胞表面聚糖分析第58-59页
        3.2.7 单糖抑制分析第59页
        3.2.8 流式细胞分析BGC细胞表面聚糖表达第59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59-67页
        3.3.1 编码凝集素探针的表征第59页
        3.3.2 DNA微阵列性能测试第59-61页
        3.3.3 探针的识别和释放第61-64页
        3.3.4 识别的特异性第64页
        3.3.5 定量检测细胞表面多种聚糖第64-67页
    §3.4 结论第67页
    参考文献第67-69页
第四章 微竞争体系用于细胞表面多组分聚糖的拉曼定量第69-85页
    §4.1 引言第69-71页
    §4.2 实验部分第71-74页
        4.2.1 材料和试剂第71-72页
        4.2.2 仪器设备第72页
        4.2.3 纳米探针的制备第72页
        4.2.4 MGAuNS@B的制备第72-73页
        4.2.5 标准连接曲线和细胞竞争曲线第73页
        4.2.6 单糖抑制实验第73-74页
        4.2.7 流式细胞仪聚糖分析第74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74-82页
        4.3.1 纳米探针和MGAuNS@B的表征第74-76页
        4.3.2 识别的特异性第76-77页
        4.3.3 定量检测细胞表面多种聚糖第77-81页
        4.3.4 监测细胞表面多种聚糖变化第81-82页
    §4.4 结论第82-83页
    参考文献第83-85页
第五章 区域可控的表面增强拉曼效应用于特定蛋白质上聚糖拉曼成像第85-105页
    §5.1 引言第85-87页
    §5.2 实验部分第87-91页
        5.2.1 材料和试剂第87-88页
        5.2.2 仪器设备第88-89页
        5.2.3 金探针的制备第89页
        5.2.4 细胞培养和处理第89-90页
        5.2.5 代谢标记细胞表面聚糖第90页
        5.2.6 流式细胞分析细胞表面EpCAM和聚糖第90页
        5.2.7 细胞表面EpCAM和聚糖荧光成像第90-91页
        5.2.8 特定蛋白质上的聚糖拉曼成像第91页
        5.2.9 RNA干扰实验第91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91-102页
        5.3.1 金纳米探针的表征第91-92页
        5.3.2 ZCSERS可行性验证第92-93页
        5.3.3 特异性验证第93-95页
        5.3.4 检测条件优化第95-96页
        5.3.5 特定蛋白质上聚糖拉曼成像第96-99页
        5.3.6 特定蛋白质上聚糖调控第99-102页
    §5.4 结论第102页
    参考文献第102-105页
第六章 外切酶辅助的DNA循环杂交释放特定蛋白质上聚糖信号第105-120页
    §6.1 引言第105-106页
    §6.2 实验部分第106-110页
        6.2.1 材料和试剂第106-108页
        6.2.2 仪器设备第108页
        6.2.3 细胞培养和处理第108页
        6.2.4 代谢标记细胞表面聚糖第108-109页
        6.2.5 流式细胞分析细胞表面EpCAM和聚糖第109页
        6.2.6 定量检测细胞表面EpCAM上的Sia第109页
        6.2.7 RNA干扰实验第109页
        6.2.8 ELISA定量MCF-7细胞上的EpCAM第109-110页
    §6.3 结果与讨论第110-118页
        6.3.1 Exo Ⅲ辅助的循环酶切释放荧光素验证第110页
        6.3.2 适配体的特异性验证第110-111页
        6.3.3 聚糖的蛋白特异性验证第111-113页
        6.3.4 检测条件优化第113页
        6.3.5 定量检测特定蛋白质上的聚糖第113-115页
        6.3.6 监测特定蛋白质的糖基化变化第115-118页
    §6.4 结论第118页
    参考文献第118-120页
附录第120-122页
致谢第122-123页

论文共12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孜然精油主要成分功能性质及微胶囊化研究
下一篇:小规模溢流玄武岩成因研究--以赤峰与新昌—嵊州溢流玄武岩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