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海洋学论文--海洋工程论文

点蚀损伤下钢板结构的极限强度评估方法研究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第1章 绪论第16-24页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第16-18页
    1.2 腐蚀影响极限强度的研究概况第18-20页
        1.2.1 点蚀损伤构件极限强度试验研究第18-19页
        1.2.2 点蚀损伤构件极限强度数值模拟第19-20页
    1.3 人工神经网络第20-22页
        1.3.1 人工神经网络概述第20-21页
        1.3.2 人工神经元模型第21页
        1.3.3 ANN在强度评估预测方面的应用第21-22页
    1.4 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及本文创新点第22-23页
    1.5 论文的组织构架第23-24页
第2章 随机点蚀损伤下构件极限强度计算模型研究第24-40页
    2.1 有限元模型第24-27页
        2.1.1 平板模型第25-26页
        2.1.2 加筋板模型第26-27页
    2.2 单元类型和属性第27页
    2.3 点坑形状及几何特征第27-28页
    2.4 初始缺陷的取值第28-30页
        2.4.1 残余应力第28页
        2.4.2 初始变形第28-30页
    2.5 荷载与边界条件的确定第30-31页
    2.6 随机点蚀模型的建立第31-34页
    2.7 有限元模型验证第34-36页
        2.7.1 平板结构模型验证第34-35页
        2.7.2 加筋板结构模型验证第35-36页
    2.8 点蚀随机性影响的初步分析第36-37页
    2.9 随机点蚀和均匀点蚀的对比第37-38页
    2.10 随机模拟的收敛性分析第38-39页
    2.11 本章小结第39-40页
第3章 点蚀损伤下平板极限强度影响因素研究第40-54页
    3.1 初始缺陷的影响第40-48页
        3.1.1 初始缺陷类型的影响第40-46页
        3.1.2 初始缺陷幅值的影响第46-48页
    3.2 板长宽比的影响第48-50页
    3.3 板长细比的影响第50-51页
    3.4 腐蚀体积比的影响第51-52页
    3.5 本章小结第52-54页
第4章 点蚀损伤下加筋板极限强度影响因素研究第54-66页
    4.1 初始缺陷的影响第54-62页
        4.1.1 初始缺陷类型的影响第54-60页
        4.1.2 初始缺陷幅值的影响第60-62页
    4.2 长宽比的影响第62页
    4.3 带板长细比的影响第62-63页
    4.4 加强筋长细比的影响第63-64页
    4.5 腐蚀体积比的影响第64页
    4.6 本章小结第64-66页
第5章 运用ANN评价点蚀损伤下构件极限强度第66-86页
    5.1 BP神经网络第66-67页
    5.2 MATLAB神经网络工具箱的应用第67-68页
    5.3 BP网络评价点蚀损伤下平板极限强度第68-71页
        5.3.1 建模样本资料介绍第68页
        5.3.2 建模参数选取第68-69页
        5.3.3 网络拓扑结构的确定第69-70页
        5.3.4 模型训练结果分析第70-71页
        5.3.5 模型验证第71页
    5.4 正交实验数据预测点蚀损伤下平板极限强度第71-77页
        5.4.1 正交实验方案选取第72-73页
        5.4.2 建模样本资料介绍第73页
        5.4.3 建模参数选取第73-74页
        5.4.4 网络拓扑结构的确定第74页
        5.4.5 模型训练结果分析第74-75页
        5.4.6 模型验证第75-76页
        5.4.7 BP模型数学表达式第76-77页
    5.5 BP网络评价点蚀损伤下加筋板极限强度第77-82页
        5.5.1 建模样本资料介绍第77-78页
        5.5.2 建模参数选取第78-79页
        5.5.3 网络拓扑结构的确定第79页
        5.5.4 模型训练结果分析第79-80页
        5.5.5 模型验证第80-81页
        5.5.6 BP模型数学表达式第81-82页
    5.6 现有极限强度评价方法对比第82-84页
    5.7 本章小结第84-86页
第6章 总结与展望第86-89页
    6.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第86-87页
    6.2 展望第87-89页
参考文献第89-95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95-97页
致谢第97-98页
详细摘要第98-101页

论文共10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浮式处理与补给基地(FPSB)典型结构疲劳性能研究
下一篇:芳胺或邻氨基苯硫酚为原料合成2-取代苯并噻唑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