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8页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 第9-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1.2 论文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6-18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第二章 EPC项目的相关理论概述 | 第18-28页 |
2.1 EPC合同的概念及特点 | 第18-19页 |
2.1.1 EPC合同的概念 | 第18页 |
2.1.2 EPC合同的特点 | 第18-19页 |
2.2 EPC总承包模式理论概述 | 第19-21页 |
2.2.1 EPC工程总承包的主要内容 | 第19-20页 |
2.2.2 EPC模式的利弊 | 第20页 |
2.2.3 EPC总承包模式与施工总承包模式的区别 | 第20-21页 |
2.3 EPC总承包风险管理的概述 | 第21-28页 |
2.3.1 EPC总承包风险管理的定义 | 第21页 |
2.3.2 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目标 | 第21-22页 |
2.3.3 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过程 | 第22-28页 |
第三章 EPC总承包项目风险管理流程 | 第28-46页 |
3.1 EPC总承包项目风险的识别 | 第28-33页 |
3.1.1 EPC总承包项目风险识别的原则 | 第28-29页 |
3.1.2 EPC总承包项目风险识别的方法 | 第29-30页 |
3.1.3 EPC总承包项目风险因素 | 第30-32页 |
3.1.4 海外铁路EPC项目风险清单 | 第32-33页 |
3.2 海外铁路EPC项目风险评价 | 第33-43页 |
3.2.1 海外铁路EPC项目风险评价目标 | 第33页 |
3.2.2 海外铁路EPC项目风险评价方法 | 第33-36页 |
3.2.3 基于AHP模糊评价法的过程分析 | 第36-43页 |
3.3 海外铁路EPC项目风险应对 | 第43-46页 |
3.3.1 自然风险应对 | 第43页 |
3.3.2 政治风险应对 | 第43-44页 |
3.3.3 社会经济风险应对 | 第44页 |
3.3.4 管理风险应对 | 第44-45页 |
3.3.5 技术风险应对 | 第45-46页 |
第四章 河内城市轨道建设吉灵-河东线项目风险管理实证研究 | 第46-67页 |
4.1 河内城市轨道建设吉灵-河东线项目工程概况 | 第46-48页 |
4.1.1 项目简介 | 第46页 |
4.1.2 项目建设相关单位 | 第46-47页 |
4.1.3 主要工程数量 | 第47页 |
4.1.4 工程进展 | 第47-48页 |
4.2 项目风险识别 | 第48-52页 |
4.2.1 自然风险的识别 | 第48-49页 |
4.2.2 政治风险的识别 | 第49页 |
4.2.3 社会经济风险的识别 | 第49-51页 |
4.2.4 技术风险的识别 | 第51-52页 |
4.2.5 管理风险的识别 | 第52页 |
4.3 项目风险评价 | 第52-60页 |
4.3.1 构建河内城市轨道建设吉灵-河东线项目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 第52-54页 |
4.3.2 确定模糊关系矩阵 | 第54-57页 |
4.3.3 AHP-熵权法计算因素权重 | 第57-59页 |
4.3.4 确定评价结果 | 第59-60页 |
4.4 项目风险应对 | 第60-64页 |
4.4.1 河内城市轨道建设吉灵-河东线项目风险应对机制 | 第61页 |
4.4.2 河内城市轨道建设吉灵-河东线项目重要风险应对措施 | 第61-64页 |
4.5 项目主要效果 | 第64页 |
4.6 项目实际效果与研究成果的比较 | 第64-65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7-69页 |
5.1 结论 | 第67页 |
5.2 展望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