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电动汽车充电站建设情况 | 第10-12页 |
1.2.1 国外电动汽车充电站建设情况 | 第10-12页 |
1.3 国内外电动汽车充电站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4 论文的主要工作与组织结构 | 第13-15页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及研究综述 | 第15-22页 |
2.1 充电站基础设施介绍 | 第15-16页 |
2.1.1 电动汽车充电模式 | 第15-16页 |
2.1.2 充电站建设标准 | 第16页 |
2.2 K-means算法 | 第16-20页 |
2.2.1 K-means算法的基本思想 | 第16-17页 |
2.2.2 K-means算法的流程 | 第17页 |
2.2.3 国内电动汽车充电站建设情况 | 第17-19页 |
2.2.4 K-means算法的优缺点 | 第19页 |
2.2.5 K-means算法的应用 | 第19-20页 |
2.3 排队论 | 第2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0-22页 |
第三章 基于K-means算法的新增充电站的选址方法 | 第22-37页 |
3.1 问题描述 | 第22页 |
3.2 充电站规划模型 | 第22-28页 |
3.2.1 基本思想和原理 | 第22-24页 |
3.2.2 模型假设 | 第24-25页 |
3.2.3 充电站服务半径的获取 | 第25-27页 |
3.2.4 所规划区域内电动汽车数量 | 第27页 |
3.2.5 新增充电站的数量 | 第27-28页 |
3.3 模型求解 | 第28-33页 |
3.3.1 充电需求点的获取 | 第28-31页 |
3.3.2 改进的K-means算法对充电需求点进行聚类 | 第31-33页 |
3.4 实验结果分析 | 第33-35页 |
3.4.1 系统测试与仿真参数 | 第33-34页 |
3.4.2 规划结果与分析 | 第34-3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5-37页 |
第四章 所规划区域内建设新电动汽车充电站的方法 | 第37-45页 |
4.1 问题描述 | 第37页 |
4.2 模型建立 | 第37-38页 |
4.2.1 基本思想和原理 | 第37-38页 |
4.2.2 模型假设 | 第38页 |
4.3 模型求解 | 第38-40页 |
4.3.1 改进的K-means算法对充电需求点进行聚类 | 第39-40页 |
4.4 实验结果分析 | 第40-44页 |
4.4.1 系统测试与仿真参数 | 第41-42页 |
4.4.2 规划结果与分析 | 第42-4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五章 所规划区域内电动汽车充电站容量方法 | 第45-54页 |
5.1 充电站内电动汽车数量确定模型 | 第45-49页 |
5.1.1 网络模型设计 | 第45-46页 |
5.1.2 电动汽车路径选择 | 第46-47页 |
5.1.3 马尔科夫模型 | 第47-48页 |
5.1.4 到达充电站的电动汽车数量确定 | 第48-49页 |
5.2 基于排队论的充电站容量确定模型 | 第49-51页 |
5.2.1 问题描述 | 第49-50页 |
5.2.2 模型假设 | 第50页 |
5.2.3 建立模型 | 第50-51页 |
5.3 实验结果分析 | 第51-53页 |
5.3.1 系统测试与仿真参数 | 第52页 |
5.3.2 规划结果与分析 | 第52-5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4-57页 |
6.1.1 总结 | 第54-56页 |
6.1.2 展望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 | 第60-61页 |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