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林业论文--森林保护学论文--林火论文--森林火灾的成因、种类及影响论文

加格达奇和抚远可燃物湿度码及含水率动态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1 绪论第13-30页
    1.1 研究背景第13-14页
    1.2 森林火险与可燃物含水率第14-15页
        1.2.1 可燃物燃烧与水分的关系第14页
        1.2.2 活可燃物含水率与死可燃物含水率第14-15页
    1.3 森林火险等级系统与火险天气第15-18页
        1.3.1 主要森林火险等级系统第15-16页
        1.3.2 加拿大森林火险等级系统第16-17页
        1.3.3 加拿大火险天气指数第17-18页
    1.4 加拿大可燃物湿度码第18-21页
        1.4.1 细小可燃物湿度码第19-21页
        1.4.2 腐殖质湿度码第21页
        1.4.3 干旱码第21页
    1.5 可燃物含水率模型与影响因素第21-28页
        1.5.1 可燃物颗粒的吸水和失水第22页
        1.5.2 基于气象因子的可燃物含水率模型第22-25页
        1.5.3 可燃物含水率模型中的气象变量第25-26页
        1.5.4 非气象因素对可燃物含水率的影响第26-28页
    1.6 开展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28页
    1.7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第28-30页
2 研究区域概况与实验方法第30-38页
    2.1 研究区域概况第30-33页
        2.1.1 地理地貌第30页
        2.1.2 水文第30-31页
        2.1.3 气候第31页
        2.1.4 土壤第31页
        2.1.5 植被第31-32页
        2.1.6 火历史第32-33页
    2.2 野外观测样地的设置第33-35页
    2.3 可燃物含水率的观测方法和观测时间第35-36页
    2.4 气象数据的来源第36-37页
    2.5 数据的处理第37-38页
        2.5.1 天气条件的划分第37页
        2.5.2 误差计算第37-38页
3 加格达奇和抚远可燃物含水率与气象因子动态第38-68页
    3.1 引言第38-39页
    3.2 研究方法第39页
    3.3 结果与分析第39-64页
        3.3.1 加格达奇细小可燃物含水率和气象因子的时动态第39-45页
        3.3.2 抚远细小可燃物含水率和气象因子的时动态第45-50页
        3.3.3 加格达奇细小可燃物、半腐殖质可燃物含水率及气象因子的日动态第50-56页
        3.3.4 抚远细小可燃物、半腐殖质可燃物含水率及气象因子的日动态第56-62页
        3.3.5 气象要素回归模型第62-64页
    3.4 讨论第64-66页
    3.5 本章小结第66-68页
4 细小可燃物湿度码和腐殖质湿度码在加格达奇和抚远的适用性第68-98页
    4.1 引言第68-69页
    4.2 研究方法第69-73页
        4.2.1 逐时细小可燃物湿度码模型第70-71页
        4.2.2 整时细小可燃物湿度码模型第71-72页
        4.2.3 逐日细小可燃物湿度码模型第72页
        4.2.4 腐殖质湿度码模型第72-73页
    4.3 结果与分析第73-95页
        4.3.1 逐时和整时细小可燃物湿度码在加格达奇的适用性第74-81页
        4.3.2 逐时和整时细小可燃物湿度码在抚远的适用性第81-88页
        4.3.3 逐日细小可燃物湿度码和腐殖质湿度码在加格达奇的适用性第88-92页
        4.3.4 逐日细小可燃物湿度码和腐殖质湿度码在抚远的适用性第92-95页
    4.4 讨论第95-97页
    4.5 本章小结第97-98页
5 细小可燃物湿度码和腐殖质湿度码在加格达奇和抚远的校正第98-109页
    5.1 引言第98-99页
    5.2 研究方法第99-101页
        5.2.1 细小可燃物湿度码的校正方法第99-101页
        5.2.2 腐殖质湿度码的校正方法第101页
    5.3 结果与分析第101-107页
        5.3.1 细小可燃物湿度码平衡含水率模型的校正结果第101-102页
        5.3.2 细小可燃物湿度码时滞模型的校正结果第102页
        5.3.3 细小可燃物湿度码有效降雨条件下含水率模型的校正结果第102-103页
        5.3.4 腐殖质湿度码的校正结果第103-104页
        5.3.5 逐时细小可燃物湿度码校正模型在加格达奇和抚远的预测误差第104-105页
        5.3.6 逐日细小可燃物湿度码和腐殖质湿度码校正模型在加格达奇和抚远的预测误差第105-107页
    5.4 讨论第107-108页
    5.5 本章小结第108-109页
6 结论第109-111页
参考文献第111-121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21-122页
致谢第122-124页
附件第124-125页

论文共12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绿木霉与褐环乳牛肝菌互作提高樟子松对立枯病抗病性机制的研究
下一篇:白桦BpIAA10基因通过生长素信号途径调控白桦营养器官形成的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