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2 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4.3 现状小结 | 第14页 |
1.5 当前我国村庄规划面临的挑战 | 第14-16页 |
1.5.1 土地利用复杂散乱 | 第14页 |
1.5.2 空间布局单一趋同 | 第14-15页 |
1.5.3 产业发展低端同质 | 第15-16页 |
1.5.4 景观风貌单一破碎 | 第16页 |
1.6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6-19页 |
1.6.1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6.2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1.6.3 论文框架 | 第17-19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的界定和理论综述 | 第19-29页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9-22页 |
2.1.1 田园 | 第19页 |
2.1.2 村庄 | 第19页 |
2.1.3 农村 | 第19页 |
2.1.4 乡村 | 第19页 |
2.1.5 田园城市 | 第19-20页 |
2.1.6 田园综合体 | 第20-21页 |
2.1.7 美丽乡村 | 第21页 |
2.1.8 村庄规划 | 第21页 |
2.1.9 研究对象界定 | 第21-22页 |
2.2 我国村庄规划的发展历程和发展趋势 | 第22-25页 |
2.2.1 我国村庄规划的发展历程 | 第22-23页 |
2.2.2 我国村庄规划的发展趋势 | 第23-25页 |
2.3 其他相关理论基础 | 第25-29页 |
2.3.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5-26页 |
2.3.2 农业产业集聚理论 | 第26页 |
2.3.3 循环经济理论 | 第26-27页 |
2.3.4 “三生”结合的平衡发展观 | 第27页 |
2.3.5 AVC理论 | 第27页 |
2.3.6 农业多功能性理论 | 第27-29页 |
第三章 新田园主义理念及实践 | 第29-38页 |
3.1 新田园主义概述 | 第29页 |
3.1.1 新田园主义的兴起 | 第29页 |
3.1.2 新田园主义的理论基础 | 第29页 |
3.1.3 新田园主义的核心 | 第29页 |
3.2 新田园主义理念基本思想原则 | 第29-31页 |
3.2.1 以旅游为先导 | 第30页 |
3.2.2 以产业为核心 | 第30页 |
3.2.3 以文化为灵魂 | 第30页 |
3.2.4 以流通基础为支撑 | 第30页 |
3.2.5 以体验为价值 | 第30-31页 |
3.2.6 以乡村复兴为目标 | 第31页 |
3.3 新田园主义理念下土地利用思路 | 第31-32页 |
3.3.1 追求自然、社会和经济的均衡发展 | 第31页 |
3.3.2 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 第31-32页 |
3.4 新田园主义理念下产业发展思路 | 第32-34页 |
3.4.1 产业的多功能复合发展 | 第32-34页 |
3.4.2 产业的发展模式优化 | 第34页 |
3.5 新田园主义理念空间形态的要求 | 第34-35页 |
3.5.1 空间环境的限制 | 第35页 |
3.5.2 构建适宜的空间形态 | 第35页 |
3.6 新田园主义理念对生态系统的要求 | 第35-37页 |
3.6.1 建立闭合的村庄循环系统 | 第35-36页 |
3.6.2 倡导绿色生态节能技术的使用 | 第36-37页 |
3.7 新田园主义理念对文化传承的要求 | 第37-38页 |
3.7.1 深化认识,突出文化文主题 | 第37页 |
3.7.2 精心规划,彰显地域特色 | 第37-38页 |
第四章 新田园主义理念下的村庄规划策略 | 第38-49页 |
4.1 优化单一的产业布局 | 第38-42页 |
4.1.1 推进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 第38-40页 |
4.1.2 发挥农业社会功能,结合本土资源,推动第三产业发展 | 第40页 |
4.1.3 推进三产联动、融合发展 | 第40页 |
4.1.4 注重村庄产业的转型发展 | 第40-41页 |
4.1.5 加强村庄生态、生活、生产之间的协调关系 | 第41-42页 |
4.2 规划系统的空间结构 | 第42-44页 |
4.2.1 功能结构 | 第42-43页 |
4.2.2 路径选择 | 第43页 |
4.2.3 建筑布局与设计 | 第43-44页 |
4.3 传承精粹的传统民俗文化 | 第44-46页 |
4.3.1 挖掘传统文化符号 | 第44页 |
4.3.2 传统器物的再次利用 | 第44-45页 |
4.3.3 建筑风貌内容提炼 | 第45-46页 |
4.4 打造特色的旅游主题 | 第46-47页 |
4.4.1 景点的规划设计 | 第46页 |
4.4.2 农业园区的规划设计 | 第46-47页 |
4.5 策划丰富的体验项目 | 第47-49页 |
4.5.1 休闲农业体验项目分类 | 第47页 |
4.5.2 重视文化内涵,提升体验品质 | 第47-48页 |
4.5.3 目标市场细分,提高体验参与度 | 第48-49页 |
第五章 实证研究—以吴家村村庄规划为例 | 第49-79页 |
5.1 吴家村村庄规划背景 | 第49-50页 |
5.1.1 项目背景 | 第49页 |
5.1.2 政策背景 | 第49-50页 |
5.2 吴家村现状分析 | 第50-55页 |
5.2.1 自然资源现状 | 第50-51页 |
5.2.2 文化资源现状 | 第51页 |
5.2.3 吴家村问卷入户调查 | 第51-54页 |
5.2.4 现状问题总结 | 第54-55页 |
5.3 新田园主义理念下吴家村村庄规划的基本思路 | 第55-59页 |
5.3.1 规划定位与目标 | 第55-56页 |
5.3.2 规划思路及原则 | 第56-57页 |
5.3.3 空间结构优化 | 第57-58页 |
5.3.4 吴家村产业结构优化 | 第58-59页 |
5.4 新田园主义理念下吴家村村庄规划策略 | 第59-67页 |
5.4.1 美化乡村环境 | 第59-61页 |
5.4.2 改造村庄风貌 | 第61-63页 |
5.4.3 配备服务设施 | 第63页 |
5.4.4 增添村庄活力 | 第63-65页 |
5.4.6 彰显地域文化 | 第65页 |
5.4.7 强化地域特色 | 第65-67页 |
5.5 吴家村板块分区设计 | 第67-77页 |
5.5.1 现代农业板块 | 第67-70页 |
5.5.2 田园社区板块 | 第70-74页 |
5.5.3 休闲旅游板块 | 第74-77页 |
5.6 不足之处 | 第77-79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9-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4页 |
附录A 吴家村入户调查表 | 第84-8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项目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