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总体规划论文

广州旧城更新街区室外阴影空间设计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3页
    1.1 研究背景第12-13页
    1.2 研究范围和对象第13-15页
        1.2.1 旧城更新第13-14页
        1.2.2 室外空间第14页
        1.2.3 阴影空间第14-15页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领域及现状第15-19页
        1.3.1 国外研究综述第15-18页
        1.3.2 国内研究综述第18-19页
    1.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9-20页
        1.4.1 研究目的第19-20页
        1.4.2 研究意义第20页
    1.5 研究内容第20-21页
    1.6 研究方法及框架第21-23页
        1.6.1 研究方法第21页
        1.6.2 研究框架第21-23页
第二章 广州旧城街区空间格局与构成现状特征第23-37页
    2.1 1978年以来广州旧城街区的格局演变与现状特征第23-29页
        2.1.1 旧城街区的格局演变第23-24页
        2.1.2 旧城街区功能格局的现状特征第24-26页
        2.1.3 旧城街区形态格局的现状特征第26-29页
    2.2 广州旧城街区具体室外空间构成特点第29-36页
        2.2.1 街道空间第30-32页
        2.2.2 小广场空间第32-34页
        2.2.3 绿地空间第34-35页
        2.2.4 底层架空空间第35-36页
    2.3 本章小结第36-37页
第三章 广州旧城街区室外阴影空间利用现状与优化途径第37-53页
    3.1 广州旧城街区室外阴影空间的利用现状第37-41页
        3.1.1 街道阴影空间的利用现状第37-38页
        3.1.2 小广场阴影空间的利用现状第38-39页
        3.1.3 绿地阴影空间的利用现状第39-40页
        3.1.4 底层架空阴影空间的利用现状第40-41页
    3.2 广州旧城街区室外空间中人群的活动特点分析第41-45页
        3.2.1 活动时间特点第42-43页
        3.2.2 活动场地特点第43-44页
        3.2.3 活动内容特点第44-45页
    3.3 旧城街区室外阴影空间利用现状的若干问题分析第45-46页
        3.3.1 阴影空间的覆盖范围有限第45-46页
        3.3.2 阴影空间未有效配合活动场地第46页
        3.3.3 阴影空间与人群活动在时间上错位第46页
    3.4 广州旧城街区室外阴影空间的实现途径第46-50页
        3.4.1 利用建筑物的阴影第46-47页
        3.4.2 利用构筑物的阴影第47-49页
        3.4.3 利用植物的阴影第49-50页
    3.5 旧城更新街区室外阴影空间的设计策略与原则第50-52页
        3.5.1 设计策略第50-51页
        3.5.2 设计原则第51-52页
    3.6 本章小结第52-53页
第四章 可完全更新街区的室外阴影空间设计方法第53-93页
    4.1 街道的室外阴影空间设计方法第53-59页
        4.1.1 东西向街道第54-56页
        4.1.2 南北向街道第56-59页
    4.2 小广场的阴影空间设计方法第59-82页
        4.2.1 四面围合型第60-62页
        4.2.2 三面围合型第62-73页
        4.2.3 两面围合型第73-82页
    4.3 绿地的室外阴影空间设计方法第82-89页
        4.3.1 带状绿地空间第83-85页
        4.3.2 块状绿地空间第85-89页
    4.4 底层架空的室外阴影空间的设计方法第89-92页
    4.5 本章小结第92-93页
第五章 毗邻保护建筑的街道及广场中的室外阴影空间设计方法第93-187页
    5.1 街道空间第93-103页
        5.1.1 东西向街道空间第93-98页
        5.1.2 南北向街道空间第98-103页
    5.2 小型广场空间第103-186页
        5.2.1 .四面围合型小型广场空间第103-129页
        5.2.2 三面围合型小型广场空间第129-175页
        5.2.3 两面围合型小型广场空间第175-186页
    5.3 本章小结第186-187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187-190页
    6.1 研究结论第187-188页
    6.2 论文创新点第188页
    6.3 研究中的不足与展望第188-190页
        6.3.1 存在的不足第188-189页
        6.3.2 展望第189-190页
参考文献第190-193页
附录第193-199页
    附录一 图录第193-197页
    附录二 表录第197-199页
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第199-200页
致谢第200-201页

论文共20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广州大学图书馆阅览室采光设计改善研究
下一篇:面向BIM-LCC框架的Revit二次开发与框架在暖通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