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引言 | 第10-12页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2-24页 | 
| 1 自我增强的研究综述 | 第12-15页 | 
| 1.1 自我增强的概念 | 第12页 | 
| 1.2 自我增强的测量方法 | 第12-13页 | 
| 1.3 自我增强的相关研究 | 第13-15页 | 
| 2 人际适应的研究综述 | 第15-18页 | 
| 2.1 人际适应的概念 | 第15页 | 
| 2.2 人际适应的测量方法 | 第15页 | 
| 2.3 人际适应的发展阶段理论 | 第15-16页 | 
| 2.4 人际适应的相关研究 | 第16-18页 | 
| 3 认知风格的研究综述 | 第18-21页 | 
| 3.1 认知风格的概念 | 第18页 | 
| 3.2 认知风格的发展阶段理论 | 第18-19页 | 
| 3.3 认知风格的测量方法 | 第19-20页 | 
| 3.4 认知风格的相关研究 | 第20-21页 | 
| 4 自我增强、人际适应、认知风格之间的关系研究 | 第21-24页 | 
| 第二部分 问题提出与研究设计 | 第24-28页 | 
| 1 已有研究的局限 | 第24-26页 | 
| 1.1 对于自我增强的概念界定不统一 | 第24页 | 
| 1.2 文化因素限制了相关研究的开展 | 第24-25页 | 
| 1.3 国内中学教育对人际适应重视不足 | 第25页 | 
| 1.4 初中学生群体的特殊性 | 第25-26页 | 
| 2 本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 第26页 | 
| 3 研究意义 | 第26-28页 | 
| 3.1 理论意义 | 第26-27页 | 
| 3.2 现实意义 | 第27-28页 | 
| 第三部分 实证研究 | 第28-44页 | 
| 1 研究方法 | 第28-29页 | 
| 1.1 被试 | 第28页 | 
| 1.2 研究工具 | 第28-29页 | 
| 1.3 研究程序 | 第29页 | 
| 2 结果分析 | 第29-38页 | 
| 2.1 初中生自我增强、人际适应、认知风格的基本现状 | 第29-30页 | 
| 2.2 初中生自我增强、人际适应、认知风格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 | 第30-36页 | 
| 2.3 初中生自我增强、人际适应、认知风格的相关分析 | 第36页 | 
| 2.4 认知风格在自我增强和人际适应之间的调节作用分析 | 第36-38页 | 
| 3 结果讨论 | 第38-44页 | 
| 3.1 初中生自我增强、人际适应与认知风格的基本现状 | 第38-39页 | 
| 3.2 初中生自我增强、人际适应、认知风格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 | 第39-42页 | 
| 3.3 初中生自我增强、人际适应、认知风格的相关分析 | 第42-43页 | 
| 3.4 认知风格在自我增强与人际适应之间的调节作用分析 | 第43-44页 | 
| 第四部分 教育建议 | 第44-48页 | 
| 1 针对不同年级形成不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建议 | 第44-45页 | 
| 2 减少城乡差别对于学生的影响 | 第45页 | 
| 3 关注住校生人际适应问题 | 第45-48页 | 
| 第五部分 研究总结 | 第48-50页 | 
| 1 本研究的结论 | 第48页 | 
| 2 研究创新之处 | 第48-49页 | 
| 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49-50页 | 
| 参考文献 | 第50-56页 | 
| 附录 | 第56-58页 | 
| 致谢 | 第58-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