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溶剂与增塑剂的生产论文--增塑剂论文

脂肪酸酯类生物基增塑剂酶法合成工艺设计与放大

学位论文数据集第3-4页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5-31页
    1.1 前言第15页
    1.2 增塑剂概览第15-25页
        1.2.1 增塑剂的定义第15-16页
        1.2.2 增塑剂的增塑原理第16页
        1.2.3 增塑剂的分类第16-18页
        1.2.4 国内外增塑剂研究现状第18-25页
            1.2.4.1 全球增塑剂市场第18-19页
            1.2.4.2 邻苯类增塑剂毒性与环保型增塑剂第19-25页
            1.2.4.3 我国增塑剂行业研究现状第25页
    1.3 酶法合成脂肪酸酯的相关研究第25-28页
        1.3.1 脂肪酶第25页
        1.3.2 脂肪酶的种类第25-26页
        1.3.3 脂肪酶催化的酯化反应第26-28页
            1.3.3.1 常用于催化酯化反应的脂肪酶第27页
            1.3.3.2 酶催化合成脂肪酸酯类生物增塑剂的主要影响因素第27-28页
    1.4 生物催化反应的放大过程第28-30页
    1.5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内容第30-31页
第二章 脂肪酶发酵上清液催化合成脂肪酸甲酯第31-41页
    2.1 前言第31页
    2.2 实验材料和设备第31-32页
    2.3 实验方法第32-34页
        2.3.1 脂肪酶发酵上清液催化合成脂肪酸甲酯的中试放大第32页
        2.3.2 脂肪酶发酵上清液的重复利用第32-33页
        2.3.3 硅藻土固定化脂肪酶催化的二级反应第33-34页
        2.3.4 脂肪酶酶活的测定方法第34页
        2.3.5 气相色谱检测方法第34页
    2.4 实验结果和分析第34-40页
        2.4.1 脂肪酶发酵上清液催化合成脂肪酸甲酯的中试放大第34-35页
        2.4.2 脂肪酶发酵上清液的重复利用第35-36页
        2.4.3 硅藻土固定化脂肪酶催化的二级反应第36-40页
    2.5 本章小结第40-41页
第三章 菌体催化合成脂肪酸甲酯第41-51页
    3.1 引言第41页
    3.2 实验材料与设备第41-42页
    3.3 实验方法第42-43页
        3.3.1 菌体催化合成脂肪酸甲酯的可行性探究第42页
        3.3.2 菌体催化合成脂肪酸甲酯的中试放大第42-43页
        3.3.3 菌体的重复利用第43页
    3.4 实验结果和分析第43-49页
        3.4.1 菌体催化合成脂肪酸甲酯的可行性探究第43-45页
        3.4.2 菌体催化合成脂肪酸甲酯的中试放大第45-48页
            3.4.2.1 500 L体系中菌体催化效果第45-46页
            3.4.2.2 1 m~3体系中菌体催化效果第46-47页
            3.4.2.3 3 m~3体系中菌体催化效果第47-48页
        3.4.3 菌体的重复利用第48-49页
    3.5 本章小结第49-51页
第四章 硅藻土固定化脂肪酶发酵液催化合成脂肪酸异辛酯第51-59页
    4.1 引言第51页
    4.2 实验材料和设备第51-52页
    4.3 实验方法第52-53页
        4.3.1 硅藻土固定化发酵液催化合成油酸异辛酯第52页
        4.3.2 硅藻土固定化发酵液催化合成棕榈酸异辛酯第52-53页
        4.3.3 硅藻土固定化发酵液催化合成脂肪酸异辛酯条件优化第53页
            4.3.3.1 硅藻土固定化发酵液添加量的优化第53页
            4.3.3.2 固定化载体与酶的比例的优化第53页
            4.3.3.3 水活度的优化第53页
    4.4 实验结果及分析第53-58页
        4.4.1 硅藻土固定化发酵液催化合成油酸异辛酯第53-54页
        4.4.2 硅藻土固定化发酵液催化合成棕榈酸异辛酯第54-55页
        4.4.3 硅藻土固定化发酵液催化合成脂肪酸异辛酯条件优化第55-58页
            4.4.3.1 硅藻土固定化发酵液添加量的优化第55-56页
            4.4.3.2 固定化载体与酶的比例的优化第56-57页
            4.4.3.3 水活度的优化第57-58页
    4.5 本章小结第58-59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59-61页
    5.1 本文结论第59页
    5.2 展望第59-61页
参考文献第61-65页
致谢第65-67页
作者和导师简介第67-68页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第68-69页

论文共6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交联聚乙烯回收粉料填充高密度聚乙烯加工性能研究
下一篇:抗凝剂阿加曲班的生产工艺及其质量标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