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信息与知识传播论文--信息与传播理论论文--传播理论论文

网络用户的信息劳动及其异化研究--马克思主义传播观的分析视角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引言第9-16页
    1.1 研究背景第9页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第9-11页
        1.2.1 研究目的第9-10页
        1.2.2 研究意义第10-11页
    1.3 研究思路第11页
    1.4 主要研究内容第11-14页
    1.5 研究方法第14-15页
    1.6 拟突破的重难点和创新点第15-16页
第2章 文献综述第16-31页
    2.1 马克思主义的劳动异化理论第16-20页
        2.1.1 主要文献简介第16页
        2.1.2 劳动异化第16-17页
        2.1.3 异化与劳动生产第17-20页
    2.2 传播政治经济学的异化理论第20-30页
        2.2.1 主要文献简介第20-21页
        2.2.2 传播政治经济学的异化理论建构第21-27页
        2.2.3 重要人物及理论观点第27-30页
    小结第30-31页
第3章 网络用户信息劳动者第31-42页
    3.1 网络用户信息劳动者第31-33页
    3.2 网络用户信息劳动者涌现的原因第33-38页
        3.2.1 技术刺激第33-36页
        3.2.2 社会需要第36-38页
    3.3 网络用户信息劳动者的生态环境第38-41页
    小结第41-42页
第4章 网络用户信息劳动的异化过程——以微博为例第42-58页
    4.1 选取微博用户的意义第42-45页
    4.2 微博用户信息劳动数据分析第45-50页
    4.3 微博用户劳动异化分析第50-56页
        4.3.1 生产方式融合忽略劳动价值第51-52页
        4.3.2 生产要素投入耗费劳动资源第52-53页
        4.3.3 价值构成大众化造成娱乐泛滥第53-54页
        4.3.4 传播路径单一缺乏反馈机制第54-55页
        4.3.5 盈利手段多变“创造”生产消费者第55-56页
    小结第56-58页
第5章 商品经济下的网络信息劳动的异化方式第58-70页
    5.1 内容异化第58-60页
        5.1.1 信息过载第58页
        5.1.2 信息商业化第58-59页
        5.1.3 流言肆起第59-60页
    5.2 权利异化第60-62页
        5.2.1 隐私权异化第60-61页
        5.2.2 版权异化第61-62页
    5.3 质量异化第62-64页
        5.3.1 信息娱乐化第62-63页
        5.3.2 虚假炒作第63-64页
    5.4 类本质异化第64-66页
    5.5 关系异化第66-69页
    小结第69-70页
第6章 消除网络信息劳动异化的途径第70-79页
    6.1 社会层面第70-72页
        6.1.1 构建新型劳动关系第70-71页
        6.1.2 完善法律法规第71-72页
    6.2 用户层面第72-74页
        6.2.1 提高媒介素养第72-73页
        6.2.2 增强媒介使用的自主性第73-74页
        6.2.3 提高网络维权意识第74页
    6.3 媒介层面第74-78页
        6.3.1 明确网络传播者权利与义务第74-76页
        6.3.2 提高网络传播者专业素养第76-78页
    小结第78-79页
结论第79-81页
致谢第81-82页
参考文献第82-85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第85页

论文共8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网络媒介中心权力对社会化媒体传播效果的影响研究--基于张杰微博转发事件的研究
下一篇:H5广告的视觉表现与视觉传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