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2页 |
1.1 选题依据和意义 | 第12-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20页 |
1.2.1 岩溶水生系统C-N循环的控制过程 | 第14-16页 |
1.2.2 碳氮同位素对C-N耦合循环过程的生物地球化学意义 | 第16-18页 |
1.2.3 C-N耦合循环与环境效应 | 第18-20页 |
1.3 科学问题 | 第20页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第2章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 第22-30页 |
2.1 研究区域概况 | 第22-24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24-30页 |
2.2.1 野外监测 | 第24-26页 |
2.2.2 模拟实验设计 | 第26-28页 |
2.2.3 实验室分析 | 第28-29页 |
2.2.4 模型计算 | 第29-30页 |
第3章 雪玉洞地下河流域C-N耦合循环 | 第30-50页 |
3.1 C-N耦合循环与碳酸盐岩风化 | 第30-41页 |
3.1.1 水化学变化特征 | 第30-34页 |
3.1.2 流域N沉降及C、N输出量 | 第34-36页 |
3.1.3 流域地下河NO_3~-来源与转化过程 | 第36-37页 |
3.1.4 流域地下水DIC来源与转化过程 | 第37-39页 |
3.1.5 C-N耦合循环与碳酸盐岩风化 | 第39-41页 |
3.2 地表水生系统C-N耦合循环过程 | 第41-46页 |
3.2.1 出口水池(XYD2)水化学昼夜变化 | 第41-43页 |
3.2.2 C-N耦合循环过程 | 第43-46页 |
3.3 C-N耦合循环的环境效应 | 第46-48页 |
3.3.1 碳酸盐岩的风化效应 | 第46-47页 |
3.3.2 2015年7月-2016年6月DIC和NO_3~-丢失总量 | 第47-4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第4章 水生植物影响下C-N耦合循环的模拟实验 | 第50-68页 |
4.1 实验水体水化学昼夜变化 | 第50-56页 |
4.1.1 水化学昼夜变化及影响因素 | 第50-53页 |
4.1.2 DIC和δ~(13)C_(DIC)值的昼夜变化 | 第53-55页 |
4.1.3 NO_3~和δ~(15)N_(NO3) -δ~(18)O_(NO3)昼夜变化 | 第55-56页 |
4.2 C-N耦合循环过程 | 第56-64页 |
4.2.1 水生植物对C和NO_3~-的利用效率 | 第58-62页 |
4.2.2 水体C/N及C-N耦合循环机制 | 第62-64页 |
4.3 生物碳泵和氮泵效应估算 | 第64-6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5-68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8-72页 |
5.1 结论 | 第68-70页 |
5.2 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8页 |
致谢 | 第78-80页 |
个人简介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