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7-8页 |
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符号清单 | 第14-1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26页 |
1.1 梯度材料概述 | 第17页 |
1.1.1 梯度材料的基本定义 | 第17页 |
1.1.2 梯度材料的分类 | 第17页 |
1.1.3 梯度材料的发展历史 | 第17页 |
1.2 梯度材料的制备方法 | 第17-18页 |
1.2.1 等离子喷涂 | 第18页 |
1.2.2 溶解沉降法 | 第18页 |
1.2.3 电化学沉积法 | 第18页 |
1.3 梯度材料的应用 | 第18-19页 |
1.3.1 宇宙航空领域 | 第18页 |
1.3.2 新能源开发利用领域 | 第18-19页 |
1.3.3 医药科学工程领域 | 第19页 |
1.3.4 光学、存储领域 | 第19页 |
1.4 双极电极电化学概述 | 第19-22页 |
1.4.1 双极电极的定义 | 第19页 |
1.4.2 双极电极的工作原理 | 第19-20页 |
1.4.3 双极电极电化学的发展历史 | 第20-21页 |
1.4.4 双极电极的结构类型 | 第21-22页 |
1.4.5 双极电极电解池的结构类型 | 第22页 |
1.5 双极电极电化学的应用 | 第22-24页 |
1.5.1 制备新材料 | 第22-23页 |
1.5.2 筛选电催化剂 | 第23页 |
1.5.3 目标物的检测与分离 | 第23-24页 |
1.6 本选题的目的、意义及研究思路 | 第24-26页 |
1.6.1 选题目的 | 第24页 |
1.6.2 选题意义 | 第24页 |
1.6.3 研究思路 | 第24-26页 |
第二章 镍铜梯度合金材料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 | 第26-47页 |
2.1 引言 | 第26-27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7-33页 |
2.2.1 实验药品与实验仪器 | 第27页 |
2.2.2 双极电极电沉积反应池的设计方法与加工制作 | 第27-30页 |
2.2.3 双极电极电沉积法合成铜镍梯度合金 | 第30-31页 |
2.2.4 Ni_xCu_(1-x)合金的形貌表征 | 第31-32页 |
2.2.5 Ni_xCu_(1-x)合金电极的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32-33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3-45页 |
2.3.1 Ni_xCu_(1-x)合金形貌表征 | 第33-41页 |
2.3.2 析氢极化曲线 | 第41-42页 |
2.3.3 电极稳定性测试 | 第42-43页 |
2.3.4 交流阻抗曲线分析 | 第43-4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第三章 镍铜二组分金属的定点定位的制备及过程控制研究 | 第47-64页 |
3.1 引言 | 第47-48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48-54页 |
3.2.1 实验药品与仪器 | 第48-49页 |
3.2.2 微流控双极电极反应池的设计方法与加工制作 | 第49-52页 |
3.2.3 探究双极电极电化学法在线检测分离Cu~(2+)、Ni~(2+) | 第52-54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54-59页 |
3.3.1 不同浓度的样品离子的i-t曲线 | 第54-55页 |
3.3.2 不同驱动电压下的双极电极法检测的i-t曲线 | 第55-57页 |
3.3.3 选用长度不同的软管对Cu~(2+)的双极电极法检测的i-t曲线 | 第57-59页 |
3.4 微流控双极电极实验装置的改进 | 第59-62页 |
3.4.1 双极电极材料的选择 | 第59页 |
3.4.2 微通道的制作 | 第59页 |
3.4.3 背景液流速的控制 | 第59-60页 |
3.4.4 双极电极电解池的改进 | 第60-61页 |
3.4.5 改进后的双极电极电解池的性能测试 | 第61-6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第四章 全文总结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6-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