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1 绪论 | 第8-15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8-9页 |
1.2 电磁主动悬架研究现状 | 第9-13页 |
1.2.1 电磁主动悬架的能量回收控制研究 | 第9-11页 |
1.2.2 电磁主动悬架的主动控制研究 | 第11-13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15页 |
2 电磁直线作动器的设计及性能分析 | 第15-22页 |
2.1 电磁主动悬架系统需求分析 | 第15-16页 |
2.2 电磁直线作动器的结构设计 | 第16-17页 |
2.3 电磁直线作动器的比推力系数的研究 | 第17-19页 |
2.4 速度激励下电磁直线作动器馈能特性研究 | 第19-21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3 主动悬架的馈能与供能装置总体方案研究 | 第22-33页 |
3.1 基于电磁直线作动器的主动悬架馈能和供能装置 | 第22-23页 |
3.2 馈能电路的拓扑结构分析 | 第23-31页 |
3.2.1 H桥整流器 | 第24-25页 |
3.2.2 DC-DC功率变化器 | 第25-26页 |
3.2.3 复合电源储能器 | 第26-28页 |
3.2.4 馈能电路原理性试验验证 | 第28-31页 |
3.3 供能电路的拓扑结构分析 | 第31-32页 |
3.3.1 电压型全桥逆变器 | 第31-32页 |
3.3.2 供能电源 | 第3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4 馈能装置控制系统设计与仿真试验研究 | 第33-54页 |
4.1 馈能装置控制器设计 | 第33-35页 |
4.1.1 H桥整流器控制 | 第33-34页 |
4.1.2 DC-DC升降压控制 | 第34-35页 |
4.1.3 复合电源储能控制 | 第35页 |
4.2 馈能装置的控制策略设计 | 第35-41页 |
4.2.1 PID控制 | 第35-37页 |
4.2.2 模糊控制 | 第37-38页 |
4.2.3 模糊PID控制器的设计 | 第38-41页 |
4.3 馈能装置建模仿真分析 | 第41-46页 |
4.3.1 馈能装置模型建立 | 第41-43页 |
4.3.2 仿真分析 | 第43-46页 |
4.4 馈能装置的试验台架设计及硬件选型 | 第46-49页 |
4.4.1 馈能装置台架设计 | 第46页 |
4.4.2 控制器的选择 | 第46-47页 |
4.4.3 功率开关管及其驱动器的选择 | 第47-48页 |
4.4.4 传感器及其基础元件的选择 | 第48页 |
4.4.5 输入激励设备选择 | 第48-49页 |
4.5 馈能试验研究分析 | 第49-53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5 供能装置控制系统设计与仿真试验研究 | 第54-76页 |
5.1 1/4车辆电磁主动悬架系统模型 | 第54-58页 |
5.1.1 悬架的性能评价参数 | 第54-55页 |
5.1.2 1/4车辆主动悬架动力学模型 | 第55-56页 |
5.1.3 路面输入模型 | 第56-57页 |
5.1.4 悬架供能模式下电磁直线作动器模型 | 第57-58页 |
5.2 供能装置控制系统设计 | 第58-65页 |
5.2.1 线性二次型最优控制器的设计 | 第59-63页 |
5.2.2 电磁直线作动器Fuzzy_PID控制器的设计 | 第63-65页 |
5.3 供能装置的仿真分析 | 第65-69页 |
5.4 供能装置试验台架设计及硬件选型 | 第69-72页 |
5.4.1 1/4电磁主动悬架台架设计 | 第69-70页 |
5.4.2 电动激振台 | 第70-71页 |
5.4.3 空气弹簧和螺旋弹簧 | 第71页 |
5.4.4 传感器及电源 | 第71页 |
5.4.5 控制器及驱动器 | 第71-72页 |
5.5 主动控制试验研究 | 第72-75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6 总结与展望 | 第76-78页 |
6.1 总结 | 第76-77页 |
6.2 展望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3页 |
附录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