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会科学总论论文--社会学论文--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论文--社会心理、社会行为论文

基于接受者视角的亲社会消费与幸福感研究

致谢第5-6页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1 绪论第17-33页
    1.1 研究背景第17-22页
        1.1.1 研究的现实背景第17-19页
        1.1.2 研究的理论背景第19-22页
    1.2 研究问题第22-24页
        1.2.1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第22-24页
        1.2.2 研究范围界定与研究对象选择第24页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24-27页
        1.3.1 研究目的第24-25页
        1.3.2 研究意义第25-27页
    1.4 本研究所涉及到的术语第27-28页
    1.5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第28-31页
        1.5.1 研究思路第28-30页
        1.5.2 研究方法第30-31页
    1.6 论文框架与内容安排第31-32页
    1.7 本章小结第32-33页
2 文献综述第33-75页
    2.1 幸福感概述第33-47页
        2.1.1 幸福感的定义第33-36页
        2.1.2 幸福感的测量第36-40页
        2.1.3 影响幸福感的主要因素第40-47页
        2.1.4 简要评述第47页
    2.2 消费行为与幸福感第47-66页
        2.2.1 产品类型与消费者幸福感第48-57页
        2.2.2 亲社会消费与幸福感第57-66页
        2.2.3 简要评述第66页
    2.3 亲社会消费幸福学的相关理论第66-72页
        2.3.1 自我决定理论第66-68页
        2.3.2 社会比较理论第68-70页
        2.3.3 目标理论第70-71页
        2.3.4 简要评述第71-72页
    2.4 本章小结与总体评述第72-75页
3 研究的理论框架与研究构思第75-83页
    3.1 研究的理论框架第75-78页
    3.2 研究一的构思与设计第78-79页
        3.2.1 研究方法选择第79页
        3.2.2 研究一的主要内容第79页
    3.3 研究二的构思与设计第79-80页
        3.3.1 研究方法选择第79-80页
        3.3.2 研究二的主要内容第80页
    3.4 研究三的构思与设计第80-81页
        3.4.1 研究方法选择第80页
        3.4.2 研究三的主要内容第80-81页
    3.5 本研究的整体框架第81-82页
    3.6 本章小结第82-83页
4 研究一:接受者幸福感的影响要素及其共同作用机制第83-107页
    4.1 研究假设与研究模型第83-89页
        4.1.1 接受者幸福感影响要素的识别与界定第83-84页
        4.1.2 赠予物吸引力与接受者接受意愿第84页
        4.1.3 赠予物吸引力与接受者幸福感第84-85页
        4.1.4 感知正向动机与接受者接受意愿第85-86页
        4.1.5 感知正向动机与接受者幸福感第86-87页
        4.1.6 接受者接受意愿与接受者幸福感第87-88页
        4.1.7 研究模型与假设总结第88-89页
    4.2 研究设计与数据检验第89-96页
        4.2.1 问卷的设计与收集第89-90页
        4.2.2 量表选择第90-93页
        4.2.3 样本的描述统计第93-94页
        4.2.4 量表的信度与效度第94-96页
    4.3 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第96-100页
        4.3.1 部分中介模型第96-97页
        4.3.2 完全中介模型第97-99页
        4.3.3 完全中介模型的稳健性检验第99-100页
    4.4 核心发现与讨论第100-103页
        4.4.1 核心发现第100页
        4.4.2 讨论:赠予物吸引力与感知正向动机对于接受者接受意愿的正向影响第100-101页
        4.4.3 讨论:接受者接受意愿对接受者幸福感的正向影响第101-102页
        4.4.4 讨论:关键中介变量——接受者接受意愿第102-103页
    4.5 理论贡献与实践启示第103-104页
        4.5.1 理论贡献第103-104页
        4.5.2 实践启示第104页
    4.6 本章小结第104-107页
5 研究二:接受者幸福增益的心理机制—以接受者接受意愿为例第107-127页
    5.1 基础理论:自我决定理论第107-108页
    5.2 研究假设第108-111页
        5.2.1 关系需要满足第108-109页
        5.2.2 胜任需要满足第109-110页
        5.2.3 自主需要满足第110-111页
        5.2.4 假设提出第111页
    5.3 研究设计与数据检验第111-118页
        5.3.1 问卷的设计与收集第112-113页
        5.3.2 量表的选择第113-115页
        5.3.3 样本的描述性统计第115-116页
        5.3.4 量表的信度与效度第116-118页
    5.4 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第118-119页
        5.4.1 路径分析第118-119页
        5.4.2 直接效应与间接效应分析第119页
    5.5 核心发现与讨论第119-124页
        5.5.1 核心发现第119-120页
        5.5.2 讨论:接受意愿影响接受者幸福感的心理机制第120-122页
        5.5.3 讨论:为何以自主需要满足为中介的幸福增益路径不显著第122-124页
    5.6 理论贡献与实践启示第124-125页
        5.6.1 理论贡献第124-125页
        5.6.2 实践启示第125页
    5.7 本章小结第125-127页
6 研究三:亲社会消费中接受者受益反馈对花费者幸福感的影响机制第127-151页
    6.1 基础理论第127-128页
        6.1.1 目标理论第127-128页
        6.1.2 自我决定理论第128页
    6.2 研究假设与研究模型第128-134页
        6.2.1 接受者受益反馈与花费者幸福感第129页
        6.2.2 胜任需要满足的中介作用第129-130页
        6.2.3 关系需要满足的中介作用第130-132页
        6.2.4 花费者与接受者间关系强弱的调节作用第132页
        6.2.5 研究模型与假设总结第132-134页
    6.3 研究设计与数据检验第134-140页
        6.3.1 问卷的设计与收集第134-135页
        6.3.2 量表的选择第135-137页
        6.3.3 样本的描述统计第137-138页
        6.3.4 量表的信度与效度第138-140页
    6.4 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第140-142页
        6.4.1 中介效应的检验第140-141页
        6.4.2 调节效用的检验第141-142页
    6.5 核心发现与讨论第142-147页
        6.5.1 核心发现第142页
        6.5.2 讨论:接受者受益反馈与花费者幸福感第142-143页
        6.5.3 讨论:胜任需要满足的中介效用第143-145页
        6.5.4 讨论:关系需要满足的中介效应第145-146页
        6.5.5 讨论:关系强弱的调节效用第146-147页
    6.6 理论贡献与实践启示第147-150页
        6.6.1 理论贡献第147-149页
        6.6.2 实践启示第149-150页
    6.7 本章小结第150-151页
7 总体结论与展望第151-161页
    7.1 总体结论第151-153页
    7.2 创新点第153-154页
    7.3 理论贡献第154-156页
    7.4 实践启示第156-157页
    7.5 研究局限与研究展望第157-160页
    7.6 本章小结第160-161页
参考文献第161-183页
附录1 研究一的调查问卷第183-187页
附录2 研究二的调查问卷第187-191页
附录3 研究三的调查问卷第191-195页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第195-196页

论文共19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两晋汉文佛经中的色彩观念研究
下一篇:机器通信网络的协作数据聚合和资源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