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城市路网分级的交通控制适应性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1-15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4 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第二章 城市路网分级方法研究 | 第17-39页 |
2.1 国内外主要城市路网分级体系 | 第17-22页 |
2.1.1 国外路网分级体系 | 第17-19页 |
2.1.2 国内路网分级体系 | 第19-22页 |
2.1.3 现行路网体系存在的问题 | 第22页 |
2.2 路网分级体系优化 | 第22-28页 |
2.2.1 构建理念 | 第22-23页 |
2.2.2 划分原则 | 第23-24页 |
2.2.3 路网内涵 | 第24-25页 |
2.2.4 路网特征分析 | 第25-28页 |
2.2.5 路网优化前后对比分析 | 第28页 |
2.3 实例分析 | 第28-38页 |
2.3.1 西宁市主城区路网分级 | 第28-34页 |
2.3.2 北京市主城区路网分级 | 第34-36页 |
2.3.3 成都市主城区路网分级 | 第36-3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三章 城市路网交通控制方法及适应性评价 | 第39-51页 |
3.1 城市干道绿波带控制 | 第39-43页 |
3.1.1 绿波带控制条件 | 第39-40页 |
3.1.2 绿波带控制基本方式 | 第40-41页 |
3.1.3 绿波带设计方法 | 第41-43页 |
3.2 城市公交优先控制 | 第43-47页 |
3.2.1 公交信号优先控制基本方式 | 第44-47页 |
3.2.2 公交优先设计方法 | 第47页 |
3.3 城市交通微循环控制 | 第47-48页 |
3.3.1 微循环的内涵 | 第47页 |
3.3.2 城市交通微循环设计方法 | 第47-48页 |
3.4 适应性评价体系 | 第48-50页 |
3.4.1 适应性的概念 | 第48页 |
3.4.2 适应性影响因素分析 | 第48-49页 |
3.4.3 适应性评价指标选取 | 第49页 |
3.4.4 适应性评价方法 | 第49-5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四章 基于城市路网主面的交通控制适应性分析 | 第51-69页 |
4.1 主面现状仿真分析 | 第51-57页 |
4.1.1 主面交通数据 | 第51页 |
4.1.2 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51-57页 |
4.2 主面干道绿波带控制仿真分析 | 第57-62页 |
4.2.1 主面绿波带参数计算 | 第57-61页 |
4.2.2 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61-62页 |
4.3 主面公交优先控制仿真分析 | 第62-64页 |
4.3.1 主面公交优先参数设置 | 第62-63页 |
4.3.2 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63-64页 |
4.4 主面交通微循环控制仿真分析 | 第64-66页 |
4.4.1 主面路网微循环组织优化 | 第64-65页 |
4.4.2 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65-66页 |
4.5 主面交通控制适应性分析 | 第66-68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五章 基于城市路网次面的交通控制适应性分析 | 第69-81页 |
5.1 次面现状仿真分析 | 第69-70页 |
5.1.1 次面交通数据 | 第69页 |
5.1.2 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69-70页 |
5.2 次面干道绿波带控制仿真分析 | 第70-75页 |
5.2.1 次面绿波带参数计算 | 第70-74页 |
5.2.2 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74-75页 |
5.3 次面公交优先控制仿真分析 | 第75-76页 |
5.3.1 次面公交优先参数设置 | 第75页 |
5.3.2 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75-76页 |
5.4 次面交通微循环控制仿真分析 | 第76-77页 |
5.4.1 次面路网微循环组织优化 | 第76-77页 |
5.4.2 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77页 |
5.5 次面交通控制适应性分析 | 第77-79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79-81页 |
第六章 基于城市路网支面的交通控制适应性分析 | 第81-92页 |
6.1 支面现状仿真分析 | 第81-82页 |
6.1.1 支面交通数据 | 第81页 |
6.1.2 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81-82页 |
6.2 支面干道绿波带控制仿真分析 | 第82-86页 |
6.2.1 支面绿波带参数计算 | 第82-85页 |
6.2.2 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85-86页 |
6.3 支面公交优先控制仿真分析 | 第86-87页 |
6.3.1 支面公交优先参数设置 | 第86页 |
6.3.2 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86-87页 |
6.4 支面交通微循环控制仿真分析 | 第87-89页 |
6.4.1 支面路网微循环组织优化 | 第87-88页 |
6.4.2 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88-89页 |
6.5 支面交通控制适应性分析 | 第89-91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91-92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92-94页 |
7.1 论文主要研究成果 | 第92页 |
7.2 论文主要创新点 | 第92-93页 |
7.3 论文的不足与展望 | 第93-94页 |
致谢 | 第94-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98页 |
附录 | 第98-10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