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时期汉赋接受研究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绪论 | 第10-17页 |
一、文献综述 | 第10-12页 |
二、本选题研究的价值意义 | 第12-14页 |
三、本选题的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四、本选题的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第一章 魏晋赋在创作上对汉赋的接受(上) | 第17-37页 |
第一节 魏晋赋对汉赋的题材接受 | 第17-29页 |
一、叙事记物题材的接受 | 第18-27页 |
二、抒情言志题材的接受 | 第27-29页 |
第二节 魏晋赋对汉赋的体式接受 | 第29-37页 |
一、“七体”的接受 | 第29-32页 |
二、俗赋体的接受 | 第32-37页 |
第二章 魏晋赋在创作上对汉赋的接受(下) | 第37-56页 |
第一节 魏晋赋在思想审美上对汉赋的接受 | 第37-46页 |
一、汉赋自然美的延续 | 第39-42页 |
二、文化艺术的审美接受 | 第42-44页 |
三、以悲为美的情感审美接受 | 第44-46页 |
第二节 魏晋赋在语言上对汉赋的接受 | 第46-56页 |
一、叠字的接受 | 第47-53页 |
二、“联边”的接受 | 第53-56页 |
第三章 魏晋时期辞赋理论对汉赋的接受 | 第56-80页 |
第一节 赋源论的理论接受 | 第57-62页 |
一、赋源于“不歌而诵”的接受 | 第57-59页 |
二、赋源于“敷布”的接受 | 第59-60页 |
三、赋源于《诗经》的接受 | 第60-62页 |
第二节 魏晋“赋用论”与“赋体论”对汉赋的接受 | 第62-80页 |
一、“赋用论”的理论接受 | 第63-69页 |
二、“赋体论”的理论接受 | 第69-80页 |
第四章 魏晋时期汉赋接受的文学史意义 | 第80-93页 |
第一节 魏晋赋的价值和文学史地位 | 第80-86页 |
一、魏晋赋的价值 | 第81-85页 |
二、魏晋赋的文学史地位 | 第85-86页 |
第二节 构成文学批评主要内容 | 第86-93页 |
一、魏晋对汉赋的批评 | 第86-88页 |
二、魏晋赋学之批评 | 第88-93页 |
结语 | 第93-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98页 |
附表 | 第98-102页 |
致谢 | 第102-1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