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书设计对现代书装的启示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6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2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三、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四、国内外文献综述(国内外研究情况概述) | 第14-16页 |
第二章 现代书装的书籍形态设计趋势 | 第16-26页 |
一、书籍形态与设计目的 | 第16-19页 |
(一) 关于书籍形态 | 第16-18页 |
(二) 书籍形态设计的目的 | 第18-19页 |
二、现代书籍设计的发展现状 | 第19-22页 |
(一) 从装帧到书籍设计观念的转变 | 第19-21页 |
(二) 书籍设计的整体观念 | 第21-22页 |
三、现代书籍形态的多样化 | 第22-26页 |
(一) 载体的多样化 | 第22-23页 |
(二) 多种设计手段的实现 | 第23-24页 |
(三) 已有的现代书籍形态 | 第24-26页 |
第三章 概念书设计 | 第26-30页 |
一、概念书设计概述 | 第26-27页 |
(一) 概念书设计与传统书籍设计的界定 | 第26-27页 |
(二) 概念书设计与现代书装设计的比较 | 第27页 |
二、概念书设计与书籍形态 | 第27-30页 |
(一) 概念书设计的内涵 | 第27-28页 |
(二) 概念书设计与书籍形态设计的关系 | 第28-30页 |
第四章 概念书籍的设计理念与方法 | 第30-45页 |
一、概念书籍设计是种创造性设计 | 第30-31页 |
二、概念书籍设计语言的表达 | 第31-40页 |
(一) 文字、图片编排 | 第31-33页 |
(二) 色彩、材料的应用 | 第33-37页 |
(三) 印刷、装订的视觉效果 | 第37-40页 |
三、概念书籍设计的多元化 | 第40-41页 |
四、概念书设计的审美需要 | 第41-45页 |
(一) 实用性与可视性并存 | 第42-43页 |
(二) 全方位的审美体验 | 第43-45页 |
第五章 概念书籍装帧设计对现代书装的启示 | 第45-64页 |
一、概念书出现的必然性 | 第45-47页 |
(一) 概念书非主流思维信息传递 | 第45-46页 |
(二) 概念书信息传递的方式 | 第46-47页 |
二、概念书设计的意义 | 第47-50页 |
(一) 对当代书籍设计的引导意义 | 第47-48页 |
(二) 对印刷工艺的指导意义 | 第48-49页 |
(三) 对生产方式创新的意义 | 第49-50页 |
三、概念书籍装帧设计改变了书籍形态的固有模式 | 第50-55页 |
(一) 书籍外部形态的改变 | 第50-52页 |
(二) 书籍内在形态的改变 | 第52-53页 |
(三) 书籍阅读方式的突破 | 第53-54页 |
(四) 书籍的体积感 | 第54-55页 |
四、概念书籍装帧设计对书籍材料和工艺的影响 | 第55-60页 |
(一) 不同材质纸张的应用 | 第55-57页 |
(二) 特殊材料的使用 | 第57-58页 |
(三) 生产方式的改变 | 第58-60页 |
五、概念书设计产生新的书籍销售模式 | 第60-64页 |
(一) 概念书销售市场调研 | 第60-62页 |
(二) 二维书籍形态空间的销售 | 第62-63页 |
(三) 三维整体空间的书籍销售 | 第63-64页 |
注释 | 第64-65页 |
结语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