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5页 |
1.1 我国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及污染来源 | 第13-15页 |
1.1.1 污染现状 | 第13页 |
1.1.2 污染来源 | 第13-15页 |
1.2 土壤修复传统技术及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3 土壤电动修复技术 | 第16-18页 |
1.3.1 电动修复机理 | 第16-17页 |
1.3.2 电动修复与其他技术联合 | 第17-18页 |
1.4 土壤微生物修复技术及机理 | 第18-20页 |
1.4.1 微生物修复Cr(Ⅵ)污染土壤机理 | 第18-19页 |
1.4.2 固定化微生物技术 | 第19-20页 |
1.5 腐殖质在土壤修复中作用 | 第20-22页 |
1.5.1 腐殖质的来源及化学组成 | 第20-21页 |
1.5.2 腐殖质呼吸及与微生物作用 | 第21-22页 |
1.6 研究目的、技术路线及创新点 | 第22-25页 |
1.6.1 研究目的及内容 | 第22-23页 |
1.6.2 技术路线 | 第23-25页 |
第二章 特种微生物及固定化技术修复Cr (Ⅵ)污染土壤的效果研究 | 第25-44页 |
2.1 引言 | 第25-26页 |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6-32页 |
2.2.1 供试土壤 | 第26页 |
2.2.2 供试菌株、试验试剂与仪器 | 第26-28页 |
2.2.3 实验方法 | 第28-29页 |
2.2.4 试验设计 | 第29-30页 |
2.2.5 分析测试方法 | 第30-32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2-42页 |
2.3.1 游离微生物对Cr(Ⅵ)的去除效果 | 第32-33页 |
2.3.2 生物炭固定化微生物对Cr(Ⅵ)的去除效果 | 第33-35页 |
2.3.3 凹凸棒土固定化微生物对Cr(Ⅵ)的去除效果 | 第35-37页 |
2.3.4 腐殖质对特种微生物Cr(Ⅵ)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37-41页 |
2.3.5 微生物对TCr的去除效果 | 第41-4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第三章 电动联合铬还原菌Y2修复Cr (Ⅵ)污染土壤试验研究 | 第44-63页 |
3.1 引言 | 第44页 |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44-49页 |
3.2.1 供试土壤 | 第44-45页 |
3.2.2 供试菌株、试验试剂与仪器 | 第45页 |
3.2.3 试验装置及试验设计 | 第45-47页 |
3.2.4 分析测试方法 | 第47-49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9-61页 |
3.3.1 土壤电流密度及pH的变化 | 第49-51页 |
3.3.2 土壤中Cr(Ⅵ)与TCr的迁移 | 第51-58页 |
3.3.3 Cr(Ⅵ)与TCr的去除率 | 第58-59页 |
3.3.4 Cr在PRB中的固定 | 第59-60页 |
3.3.5 修复后铬的形态分析 | 第60-6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第四章 电动联合希瓦氏还原菌MR-1修复Cr (Ⅵ)污染土壤试验研究 | 第63-78页 |
4.1 引言 | 第63-64页 |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64-65页 |
4.2.1 供试土壤 | 第64页 |
4.2.2 供试菌株、试验试剂与仪器 | 第64页 |
4.2.3 试验装置及试验设计 | 第64-65页 |
4.2.4 分析测试方法 | 第65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65-76页 |
4.3.1 不同PRB材料对修复效果的影响 | 第65-70页 |
4.3.2 土壤中Cr(Ⅵ)与TCr的迁移与去除 | 第70-73页 |
4.3.3 土壤pH变化及铁含量 | 第73-75页 |
4.3.4 Cr在PRB中的固定 | 第75页 |
4.3.5 修复后铬的形态分析 | 第75-7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6-78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8-80页 |
5.1 结论 | 第78-79页 |
5.2 创新点 | 第79页 |
5.3 展望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6页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和科技成果 | 第86-87页 |
致谢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