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22页 |
| 1.1 环境激素概念和分类 | 第11-12页 |
| 1.1.1 环境激素概念 | 第11-12页 |
| 1.1.2 环境激素分类 | 第12页 |
| 1.2 环境激素的作用机理 | 第12-13页 |
| 1.2.1 直接与激素受体作用 | 第12页 |
| 1.2.2 氧化损伤 | 第12页 |
| 1.2.3 影响细胞信号转导 | 第12-13页 |
| 1.2.4 影响激素代谢 | 第13页 |
| 1.3 环境激素对水生动植物以及人类的影响 | 第13-14页 |
| 1.3.1 环境激素对微藻的影响 | 第13页 |
| 1.3.2 环境激素对水生无脊椎动物的影响 | 第13-14页 |
| 1.3.3 环境激素对鱼类的影响 | 第14页 |
| 1.3.4 环境激素对人类的影响 | 第14页 |
| 1.4 壬基酚 | 第14-16页 |
| 1.4.1 壬基酚简介 | 第14-15页 |
| 1.4.2 壬基酚的主要来源 | 第15页 |
| 1.4.3 壬基酚对水生生物的干扰效应 | 第15-16页 |
| 1.5 轮虫的生态毒理学研究 | 第16-20页 |
| 1.5.1 轮虫简介 | 第16页 |
| 1.5.2 萼花臂尾轮虫 | 第16-17页 |
| 1.5.3 轮虫作为受试动物优点 | 第17页 |
| 1.5.4 轮虫作为生态毒理学指示生物的发展 | 第17-20页 |
| 1.6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0-22页 |
| 1.6.1 研究目的 | 第20页 |
| 1.6.2 研究意义 | 第20页 |
| 1.6.3 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 第2章 不同浓度的壬基酚对萼花臂尾轮虫种群密度的影响 | 第22-27页 |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2-24页 |
| 2.1.1 实验仪器和器材 | 第22页 |
| 2.1.2 实验材料的培养 | 第22-24页 |
| 2.1.3 实验药品的配制 | 第24页 |
| 2.1.4 实验方法 | 第24页 |
| 2.1.5 数据分析 | 第24页 |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4-26页 |
| 2.3 讨论 | 第26-27页 |
| 第3章 不同浓度的壬基酚对萼花臂尾轮虫生活史的影响 | 第27-31页 |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27页 |
| 3.1.1 实验仪器和器材 | 第27页 |
| 3.1.2 实验材料的培养 | 第27页 |
| 3.1.3 实验药品的配制 | 第27页 |
| 3.1.4 实验方法 | 第27页 |
| 3.1.5 实验各终点的计算方法 | 第27页 |
| 3.2 结果分析 | 第27-29页 |
| 3.3 讨论 | 第29-31页 |
| 第4章 母体暴露不同的时间对子代种群密度的影响 | 第31-35页 |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31页 |
| 4.1.1 实验仪器和器材 | 第31页 |
| 4.1.2 实验材料和培养 | 第31页 |
| 4.1.3 实验药品的配制 | 第31页 |
| 4.1.4 实验方法 | 第31页 |
| 4.2 结果分析 | 第31-33页 |
| 4.3 讨论分析 | 第33-35页 |
| 第5章 母体暴露不同的时间对子代生活史的影响 | 第35-40页 |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35页 |
| 5.1.1 实验仪器和器材 | 第35页 |
| 5.1.2 实验材料和培养 | 第35页 |
| 5.1.3 实验药品的配制 | 第35页 |
| 5.1.4 实验方法 | 第35页 |
| 5.2 结果分析 | 第35-38页 |
| 5.3 讨论 | 第38-40页 |
| 第6章 改变后代生活环境轮虫后代的生活史变化 | 第40-45页 |
| 6.1 材料与方法 | 第40页 |
| 6.1.1 实验仪器和器材 | 第40页 |
| 6.1.2 实验材料和培养 | 第40页 |
| 6.1.3 实验药品的配制 | 第40页 |
| 6.1.4 实验方法 | 第40页 |
| 6.2 结果分析 | 第40-43页 |
| 6.3 讨论 | 第43-45页 |
| 小结与展望 | 第45-46页 |
| 参考文献 | 第46-58页 |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58-59页 |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