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7页 |
| ·课题来源 | 第11页 |
|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 ·国内外发展动态 | 第12-15页 |
| ·永磁直线伺服电机的国内外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 | 第12-13页 |
| ·永磁直线伺服电机控制策略的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 ·多相系统的国内外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 | 第14-15页 |
| ·段间移相两单元永磁直线伺服电机的提出 | 第15-16页 |
|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6-17页 |
| 第二章 段间移相六相PMLSM 端部效应推力波动削弱原理和数学模型 | 第17-31页 |
| ·PMLSM 推力波动分析 | 第17-19页 |
| ·PMLSM 端部效应推力波动分析及其削弱方法 | 第17-18页 |
| ·引起推力波动的其他原因及相应削弱方法 | 第18-19页 |
| ·段间移相六相PMLSM 端部效应推力波动削弱原理及谐波分析 | 第19-20页 |
| ·段间移相六相PMLSM 的结构与特点 | 第20-21页 |
| ·段间移相六相PMLSM 供电方式分析 | 第21-31页 |
| ·三相供电方式的特点 | 第21-22页 |
| ·三相供电方式时的段间移相PMLSM 数学模型 | 第22-23页 |
| ·三相PWM 的实现 | 第23-24页 |
| ·六相供电方式的特点 | 第24-26页 |
| ·六相供电方式时的段间移相PMLSM 数学模型 | 第26-29页 |
| ·六相PWM 的实现 | 第29-31页 |
| 第三章 段间移相六相PMLSM 控制系统的仿真 | 第31-58页 |
| ·传统PID 控制的缺陷 | 第31-32页 |
| ·自抗扰控制器概述 | 第32-34页 |
| ·自抗扰控制器的基本原理 | 第32-33页 |
| ·自抗扰控制器的基本组成 | 第33-34页 |
| ·新型自抗扰控制器的优化设计 | 第34-37页 |
| ·一般简化自抗扰控制器的算法实现 | 第34-35页 |
| ·新型简化自抗扰控制器的算法实现 | 第35-37页 |
| ·基于PI 控制的六相PMLSM 控制系统仿真 | 第37-41页 |
| ·电机本体模块 | 第37页 |
| ·坐标变换模块 | 第37-38页 |
| ·PWM 信号产生模块 | 第38页 |
| ·防积分饱和的PI 控制模块 | 第38-39页 |
| ·系统仿真与参数整定 | 第39-41页 |
| ·基于标准ADRC 控制的六相PMLSM 控制系统仿真 | 第41-44页 |
| ·标准ADRC 控制器的设计 | 第41-42页 |
| ·系统仿真与参数整定 | 第42-44页 |
| ·基于新型简化ADRC 控制的六相PMLSM 控制系统仿真 | 第44-48页 |
| ·新型简化ADRC 控制器的设计 | 第44-46页 |
| ·系统仿真与参数整定 | 第46-48页 |
| ·三种控制算法仿真对比分析 | 第48-53页 |
| ·三相供电方式时PMLSM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 第53-58页 |
| 第四章 段间移相六相PMLSM 控制系统的实验平台 | 第58-74页 |
| ·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 第58-59页 |
| ·系统硬件设计 | 第59-68页 |
| ·DSP 选型及其最小系统电路 | 第59-61页 |
| ·主回路电路 | 第61-64页 |
| ·电流采样及位置检测电路 | 第64-66页 |
| ·人机接口电路 | 第66-67页 |
| ·系统硬件设计中注意的问题 | 第67-68页 |
| ·系统软件设计 | 第68-74页 |
| ·主程序 | 第68-70页 |
| ·A/D 中断处理程序 | 第70-71页 |
| ·位置及速度环控制子程序 | 第71-72页 |
| ·电流环控制子程序 | 第72-73页 |
| ·PI 和ADRC 控制算法程序 | 第73-74页 |
| 第五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74-77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7-78页 |
| 参考文献 | 第78-80页 |
| 附录A 电源电路板原理图 | 第80-81页 |
| 附录B 控制电路板原理图 | 第81-82页 |
| 附录C 驱动电路板原理图 | 第82-83页 |
| 附录D 人机界面电路板原理图 | 第83-84页 |
| 在学研究成果 | 第84-85页 |
| 致谢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