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国民经济管理论文--资源、环境和生态管理论文

环境规制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研究--基于“两控区”政策考察

摘要第4-7页
Abstract第7-10页
第1章 绪论第20-47页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第20-24页
        1.1.1 选题背景第20-22页
        1.1.2 研究意义第22-24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第24-41页
        1.2.1 国内研究现状第24-34页
        1.2.2 国外研究现状第34-40页
        1.2.3 研究述评第40-41页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第41-45页
        1.3.1 研究方法第41-42页
        1.3.2 研究思路第42-45页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第45-47页
        1.4.1 研究创新第45-46页
        1.4.2 研究不足第46-47页
第2章 环境规制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理论分析第47-67页
    2.1 相关理论基础第47-50页
        2.1.1 外部性理论第47-48页
        2.1.2 产权理论第48页
        2.1.3 环境规制理论第48-49页
        2.1.4 绿色经济增长理论第49-50页
    2.2 传统全要素生产率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界定第50-51页
        2.2.1 传统全要素生产率第50页
        2.2.2 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第50-51页
    2.3 环境规制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说第51-66页
        2.3.1 环境规制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理论模型第51-53页
        2.3.2 环境规制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影响机制第53-59页
        2.3.3 环境规制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溢出效应假说第59-60页
        2.3.4 环境规制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影响异质性效应假说第60-66页
    2.4 小结第66-67页
第3章 “两控区”政策演变及其实施效果第67-79页
    3.1 “两控区”设立相关背景第67-69页
    3.2 “两控区”政策出台及演变第69-71页
        3.2.1 政策酝酿准备阶段第69页
        3.2.2 政策正式出台阶段第69-70页
        3.2.3 政策实施完善阶段第70-71页
    3.3 “两控区”政策有关内容第71页
        3.3.1 降低煤炭含硫量第71页
        3.3.2 控制火电厂二氧化硫排放第71页
        3.3.3 加大高污染行业环境治理第71页
        3.3.4 强化排污费征管第71页
    3.4 “两控区”政策实施效果初步分析第71-78页
        3.4.1 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控制状况第72-74页
        3.4.2 二氧化硫浓度降低状况第74-77页
        3.4.3 酸雨污染控制状况第77-78页
    3.5 小结第78-79页
第4章 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测度及其动态变化第79-99页
    4.1 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测度方法第79-84页
        4.1.1 常见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测算方法第79-82页
        4.1.2 本文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测算方法第82-84页
    4.2 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测度指标选取第84-86页
        4.2.1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第84-85页
        4.2.2 投入指标选取第85-86页
        4.2.3 产出指标选取第86页
    4.3 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动态变化分析第86-97页
        4.3.1 全国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变化趋势第86-89页
        4.3.2 全国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分解第89-91页
        4.3.3 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区域比较第91-97页
    4.4 小结第97-99页
第5章 环境规制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第99-133页
    5.1 模型设定、变量说明与数据来源第99-105页
        5.1.1 模型设定第99-102页
        5.1.2 变量说明第102-104页
        5.1.3 数据来源第104-105页
    5.2 实证分析第105-122页
        5.2.1 “两控区”与非”两控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变化趋势第105-108页
        5.2.2 “两控区”政策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直接影响第108-115页
        5.2.3 “两控区”政策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动态影响第115-118页
        5.2.4 “两控区”与其他规制政策组合效应分析第118-122页
    5.3 稳健性检验第122-131页
        5.3.1 平行趋势检验第122-125页
        5.3.2 反事实检验第125-126页
        5.3.3 政策实施唯一性检验第126-129页
        5.3.4 其他检验第129-131页
    5.4 小结第131-133页
第6章 环境规制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影响机制第133-151页
    6.1 产业结构升级和集聚机制第133-138页
        6.1.1 产业结构升级机制检验第133-134页
        6.1.2 产业集聚机制检验第134-136页
        6.1.3 产业集聚机制动态检验第136-138页
    6.2 外商直接投资机制第138-140页
    6.3 技术创新机制第140-144页
        6.3.1 技术创新机制检验第140-141页
        6.3.2 技术创新机制动态检验第141-144页
    6.4 要素结构升级机制第144-149页
        6.4.1 要素结构机制检验第144-146页
        6.4.2 要素结构升级机制动态检验第146-149页
    6.5 小结第149-151页
第7章 环境规制下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空间溢出效应第151-182页
    7.1 空间相关分析第151-155页
        7.1.1 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空间分布格局第151-152页
        7.1.2 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空间自相关检验第152-155页
        7.1.3 “两控区”与非”两控区”城市环境管制的空间关联第155页
    7.2 “两控区”对非”两控区”的空间辐射效应第155-164页
        7.2.1 “两控区”对非“两控区”空间辐射平均效应第155-161页
        7.2.2 “两控区”对非“两控区”空间辐射动态效应第161-164页
    7.3 “两控区”与周边“两控区”的空间协同集聚效应第164-176页
        7.3.1 “两控区””与周边“两控区”空间协同集聚效应初检验第164-168页
        7.3.2 “两控区”与周边“两控区”未产生空间协同集聚效应原因第168-172页
        7.3.3 “两控区”与周边“两控区”的空间协同集聚效应区域边界第172-176页
    7.4 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空间溢出效应的距离衰减和非对称分析第176-179页
        7.4.1 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空间溢出效应的距离衰减分析第176-177页
        7.4.2 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空间溢出效应非对称分析第177-179页
    7.5 小结第179-182页
第8章 环境规制下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异质性效应第182-208页
    8.1 国有化程度异质性第182-186页
    8.2 财政分权程度异质性第186-193页
    8.3 市场化程度异质性第193-194页
    8.4 融资约束程度异质性第194-197页
    8.5 地方腐败程度异质性第197-199页
    8.6 城市规模和行政级别异质性第199-206页
        8.6.1 城市规模异质性第200-204页
        8.6.2 城市行政级别异质性第204-206页
    8.7 小结第206-208页
第9章 结论与对策建议第208-214页
    9.1 本文结论第208-210页
        9.1.1 “两控区”政策实施并未完成预期规划目标第208页
        9.1.2 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整体上升但区域分化明显第208-209页
        9.1.3 环境规制会显著促进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但存在滞后性和时效性第209页
        9.1.4 现阶段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并不能显著促进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第209页
        9.1.5 环境规制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影响存在多种影响机制第209页
        9.1.6 环境规制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影响存在空间溢出效应第209-210页
        9.1.7 环境规制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影响存在异质性效应第210页
    9.2 对策建议第210-214页
        9.2.1 注重环境规制政策的长期规划与可持续性第210页
        9.2.2 环境规制政策应与经济发展阶段相匹配第210-211页
        9.2.3 加强FDI绿色环保技术溢出效应第211页
        9.2.4 推动城市群内环境污染协同治理第211-212页
        9.2.5 改革并完善相关配套制度第212-214页
参考文献第214-229页
致谢第229-231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第231-233页

论文共23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雾霾风险议题的主流媒体建构--以《河北日报》为中心
下一篇: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城中村改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