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6页 |
1.1 论文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论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2-13页 |
1.2.1 论文研究目的 | 第12页 |
1.2.2 论文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20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9页 |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9-20页 |
1.4 论文总体思路、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20-23页 |
1.4.1 论文总体思路 | 第20-22页 |
1.4.2 论文研究内容 | 第22页 |
1.4.3 论文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1.5 论文创新之处 | 第23-26页 |
第2章 科技型创业企业商业模式概念界定及现状分析 | 第26-33页 |
2.1 科技型创业企业概念及特征 | 第26-28页 |
2.1.1 科技型创业企业概念 | 第26页 |
2.1.2 科技型创业企业特征 | 第26-28页 |
2.2 商业模式概念及构成要素 | 第28-30页 |
2.2.1 商业模式概念 | 第28-29页 |
2.2.2 商业模式构成要素 | 第29-30页 |
2.3 科技型创业企业商业模式现状 | 第30-32页 |
2.3.1 商业模式类型多样化 | 第30页 |
2.3.2 商业模式有效性较差 | 第30页 |
2.3.3 提高商业模式有效性的意识不足 | 第30-31页 |
2.3.4 缺乏关于经营的总体思路 | 第31页 |
2.3.5 商业模式面临较大外部不确定性 | 第31-3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3章 科技型创业企业商业模式有效性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 | 第33-49页 |
3.1 商业模式有效性的内涵 | 第33-34页 |
3.2 科技型创业企业商业模式有效性影响因素 | 第34-36页 |
3.3 科技型创业企业商业模式有效性作用机理 | 第36-37页 |
3.4 基于灰色关联度分析的科技型创业企业商业模式有效性作用机理验证 | 第37-48页 |
3.4.1 灰色关联度分析的基本理论与计算步骤 | 第38-39页 |
3.4.2 商业模式有效性作用机理的验证 | 第39-44页 |
3.4.3 商业模式有效性作用机理的解读 | 第44-4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4章 科技型创业企业商业模式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49-59页 |
4.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第49页 |
4.2 评价指标的选择与解析 | 第49-55页 |
4.2.1 评价指标的选择 | 第49-52页 |
4.2.2 评价指标的解析 | 第52-55页 |
4.3 评价指标的组合赋权方法 | 第55-58页 |
4.3.1 基于层次分析法(AHP)的评价指标主观权重确定 | 第55-56页 |
4.3.2 基于熵权法的评价指标客观权重确定 | 第56-57页 |
4.3.3 组合权重的确定 | 第57-5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5章 基于改进TOPSIS法的科技型创业企业商业模式有效性评价 | 第59-73页 |
5.1 改进TOPSIS模型的构建 | 第59-61页 |
5.1.1 改进TOPSIS法选择依据及改进的必要性 | 第59页 |
5.1.2 基于组合赋权法的TOPSIS评价模型的改进 | 第59-61页 |
5.2 评价实例 | 第61-69页 |
5.2.1 背景介绍 | 第61-62页 |
5.2.2 确定指标权重 | 第62-67页 |
5.2.3 基于改进TOPSIS法的综合评价得分的计算 | 第67-68页 |
5.2.4 分公司评价 | 第68-69页 |
5.3 结果分析与提高科技型创业企业商业模式有效性的对策建议 | 第69-72页 |
5.3.1 结果分析 | 第69-70页 |
5.3.2 提高科技型创业企业商业模式有效性的对策及建议 | 第70-7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结论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79-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附录A | 第81-82页 |
附录B | 第82-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