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2-29页 |
1. 虎耳草的分布以及其活性物质组成 | 第12-14页 |
2. 虎耳草中活性物质分离方法 | 第14-15页 |
3. 虎耳草中主要的成分及其潜在的药理作用 | 第15-18页 |
3.1 黄酮类及其苷类 | 第15-16页 |
3.2 酚酸类化合物 | 第16-17页 |
3.3 烷类 | 第17页 |
3.4 萜类 | 第17-18页 |
4. 虎耳草的药理作用 | 第18-20页 |
4.1 抗炎症作用 | 第18-19页 |
4.2 抑菌作用 | 第19页 |
4.3 治疗增生类疾病 | 第19页 |
4.4 保肝护肝功能 | 第19-20页 |
4.5 抗癌症作用 | 第20页 |
5. 虎耳草作为传统中药的应用 | 第20-21页 |
6. 虎耳草研究展望 | 第21-22页 |
7. 研究思路 | 第22页 |
8. 研究内容 | 第22页 |
9. 本论文创新点 | 第22-23页 |
10. 参考文献 | 第23-29页 |
第二部分 虎耳草主要活性成分的鉴定与分析 | 第29-49页 |
1. 引言 | 第29-30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30-34页 |
2.1. 化合物和实验试剂 | 第30-31页 |
2.2. 实验仪器 | 第31页 |
2.3. 标准品准备 | 第31页 |
2.4. 样品准备 | 第31-32页 |
2.5. 样品溶液配制 | 第32页 |
2.6. 虎耳草中粗多糖含量分析方法 | 第32页 |
2.7. 虎耳草中总氨基酸含量的测定 | 第32-33页 |
2.8. HPLC分析条件 | 第33页 |
2.9. 质谱条件 | 第33页 |
2.10. 虎耳草中活性成分含量的检测方法 | 第33-34页 |
2.11 数据分析 | 第34页 |
3. 结果和讨论 | 第34-45页 |
3.1 虎耳草中晒干粉中的粗多糖含量的测定 | 第34页 |
3.2. 虎耳草晒干粉中氨基酸含量的测定 | 第34-35页 |
3.3. 虎耳草晒干粉中主要成分的鉴定 | 第35-37页 |
3.4. 绘制没食子酸、原儿茶酸和岩白菜素的标准曲线 | 第37-40页 |
3.5 虎耳草晒干粉中没食子酸、原儿茶酸和岩白菜素含量的确定 | 第40-41页 |
3.6. 虎耳草晒干粉中没食子酸、原儿茶酸和岩白菜素HPLC分析的重复率 | 第41-42页 |
3.7. 虎耳草晒干粉中没食子酸、原儿茶酸和岩白菜素的回收率 | 第42页 |
3.8. 不同产地虎耳草冻干粉中没食子酸、原儿茶酸和岩白菜素含量的测定 | 第42-44页 |
3.9. 苏州栽培的虎耳草冻干粉中没食子酸、原儿茶酸和岩白菜素的分布情况 | 第44-45页 |
4. 结论 | 第45-46页 |
5.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第三部分 虎耳草水提物对Lewis肺癌小鼠具有抗肿瘤作用 | 第49-70页 |
1. 引言 | 第49-50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50-55页 |
2.1 化学物品和材料准备 | 第50页 |
2.2 HPLC和质谱条件 | 第50-51页 |
2.3 虎耳草中生物活性物质的定量方法 | 第51页 |
2.4 细胞培养 | 第51页 |
2.5 实验动物饲养和处理方法 | 第51-52页 |
2.6 Lewis肺癌移植瘤小鼠体重增长和抑瘤率计算 | 第52页 |
2.7 组织病理学切片分析 | 第52页 |
2.8 免疫组织化学切片分析 | 第52-53页 |
2.9 血常规指标分析 | 第53页 |
2.10 SOD活力检测 | 第53页 |
2.11 脾系数和胸腺系数 | 第53页 |
2.12 RT-PCR分析 | 第53-54页 |
2.13 数据分析 | 第54-55页 |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55-65页 |
3.1 虎耳草中的主要活性成分 | 第55页 |
3.2 虎耳草毒理性评估 | 第55-56页 |
3.3 Lewis肺癌小鼠体重增加 | 第56-57页 |
3.4 肿瘤生长 | 第57-58页 |
3.5 组织病理切片和免疫组织化学 | 第58-60页 |
3.6 脾系数和胸腺系数 | 第60页 |
3.7 Lewis肺癌移植瘤小鼠血液指标变化 | 第60-62页 |
3.8 Lewis肺癌小鼠血清中SOD含量变化 | 第62-63页 |
3.9 Lewis肺癌小鼠肿瘤相关基因的表达 | 第63-65页 |
4. 结论 | 第65-66页 |
5.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第四部分 没食子酸、原儿茶酸和岩白菜素联合注射对Lewis肺癌移植瘤小鼠的抗肿瘤作用 | 第70-89页 |
1. 引言 | 第70-71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71-74页 |
2.1. 化合试剂和样品准备 | 第71-72页 |
2.2 细胞培养 | 第72页 |
2.3. 动物造模与饲养 | 第72页 |
2.4. 体重增长与抑瘤率 | 第72-73页 |
2.5. 组织病理学切片 | 第73页 |
2.6.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 第73页 |
2.7. Tunnel染色 | 第73页 |
2.8. 血常规检测 | 第73-74页 |
2.9 SOD活力检测 | 第74页 |
2.10. 脾系数和胸腺系数 | 第74页 |
2.11. 数据处理 | 第74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74-85页 |
3.1 三联体注射剂量的确定 | 第74-75页 |
3.2 体重增长变化 | 第75-76页 |
3.3 肿瘤生长 | 第76-77页 |
3.4 肿瘤组织组织病理学染色分析 | 第77-78页 |
3.5 肿瘤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 | 第78-80页 |
3.6 肿瘤组织Tunnel染色 | 第80-82页 |
3.7 脾系数和胸腺系数 | 第82页 |
3.8. Lewis肺癌移植瘤小鼠经过三联体注射治疗后血液中SOD含量的变化 | 第82-83页 |
3.9 Lewis肺癌移植瘤小鼠经过三联体注射治疗后血液指标变化 | 第83-85页 |
4. 结论 | 第85-86页 |
5. 参考文献 | 第86-89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89-9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92-93页 |
基金资助 | 第93-94页 |
致谢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