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一般工业技术论文--工程材料学论文--特种结构材料论文

铟基微纳米材料的液相合成与光催化性质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4-36页
    1.1 背景第14-15页
    1.2 光催化基本原理第15-16页
    1.3 常见的半导体催化剂体系第16-21页
        1.3.1 简单金属氧化物第17-19页
        1.3.2 硫化物第19页
        1.3.3 氮化物及氮氧化合物第19-20页
        1.3.4 其他盐类第20-21页
    1.4 改善半导体光催化剂活性的方法第21-24页
        1.4.1 能带调控第21-22页
        1.4.2 形貌调控第22-23页
        1.4.3 助催化剂修饰第23页
        1.4.4 光催化剂复合第23-24页
    1.5 铟基半导体材料的研究进展第24-33页
        1.5.1 羟基氧化铟第24-26页
        1.5.2 硫化铟第26-29页
        1.5.3 硒化铟第29-33页
    1.6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33-34页
    1.7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第34-36页
第2章 材料体系设计及研究方法第36-43页
    2.1 材料体系设计第36-37页
    2.2 试验试剂第37-38页
    2.3 合成方法第38-39页
        2.3.1 溶剂热合成方法第38页
        2.3.2 热注入合成方法第38-39页
    2.4 材料分析表征方法第39页
        2.4.1 物相、元素及价态表征第39页
        2.4.2 形貌和结构表征第39页
        2.4.3 比表面积测试第39页
        2.4.4 接触角测试第39页
    2.5 材料性能测试方法第39-43页
        2.5.1 吸附性能测试第39-40页
        2.5.2 水油分离性能测试第40页
        2.5.3 光学性能测试第40页
        2.5.4 光催化降解性能测试第40-41页
        2.5.5 光催化产氢性能测试第41-43页
第3章 InOOH纳米片/纳米球的合成及光催化降解性能研究第43-66页
    3.1 引言第43-44页
    3.2 InOOH纳米片的合成及光催化降解性能第44-52页
        3.2.1 InOOH纳米片的合成及表征第44-46页
        3.2.2 反应溶剂对InOOH纳米片的影响第46-47页
        3.2.3 InOOH纳米片的形成机理第47页
        3.2.4 InOOH纳米片的光催化降解性能第47-52页
    3.3 InOOH纳米球的合成及光催化降解性能第52-63页
        3.3.1 InOOH纳米球的合成及表征第52-55页
        3.3.2 反应参数对InOOH纳米球的影响第55-59页
        3.3.3 InOOH纳米球的光催化降解性能第59-63页
    3.4 InOOH纳米片和纳米球光催化降解性能对比第63-65页
    3.5 本章小结第65-66页
第4章 Ca~(2+)掺杂β-In_2S_3分级结构的液相合成与光催化性能研究第66-91页
    4.1 引言第66-67页
    4.2 β-In_2S_3和Ca~(2+)掺杂β-In_2S_3分级结构的液相合成与表征第67-72页
    4.3 反应参数对Ca~(2+)掺杂β-In_2S_3分级结构的影响第72-75页
        4.3.1 反应温度第72页
        4.3.2 Ca~(2+)浓度第72-75页
    4.4 β-In_2S_3分级结构和Ca~(2+)掺杂β-In_2S_3分级结构的形成机理第75-76页
    4.5 β-In_2S_3分级结构的吸附性能和水油分离性能第76-83页
    4.6 Ca~(2+)掺杂β-In_2S_3分级结构的光催化性能第83-89页
    4.7 本章小结第89-91页
第5章 γ-In_2Se_3纳米材料的热注入合成与光催化产氢性能研究第91-111页
    5.1 引言第91-92页
    5.2 γ-In_2Se_3多面体纳米颗粒的热注入合成与光催化产氢性能第92-100页
        5.2.1 γ-In_2Se_3多面体纳米颗粒的热注入合成与表征第92-94页
        5.2.2 反应温度对γ-In_2Se_3多面体纳米颗粒的影响第94-95页
        5.2.3 γ-In_2Se_3多面体纳米颗粒的形成机理第95-96页
        5.2.4 γ-In_2Se_3多面体纳米颗粒的光催化产氢性能第96-100页
    5.3 γ-In_2Se_3纳米片的热注入合成与光催化产氢性能研究第100-103页
        5.3.1 γ-In_2Se_3纳米片的热注入合成与表征第100-102页
        5.3.2 γ-In_2Se_3纳米片的形成机理第102页
        5.3.3 γ-In_2Se_3纳米片的光催化产氢性能第102-103页
    5.4 γ-In_2Se_3米粒状纳米颗粒的热注入合成与光催化产氢性能研究第103-107页
        5.4.1 γ-In_2Se_3米粒状纳米颗粒的热注入合成与表征第103-104页
        5.4.2 γ-In_2Se_3米粒状纳米颗粒的形成机理第104-106页
        5.4.3 γ-In_2Se_3米粒状纳米颗粒的光催化产氢性能第106-107页
    5.5 不同形貌的γ-In_2Se_3光催化剂的光催化产氢性能对比第107-109页
    5.6 本章小结第109-111页
结论第111-112页
论文主要创新点第112页
展望第112-113页
参考文献第113-128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28-131页
致谢第131-132页
个人简历第132页

论文共13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压烧结Si2BC3N非晶陶瓷的晶化和高温氧化机制
下一篇:轮式工具抛光硫化锌非球面关键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