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7页 |
1.1 课题来源 | 第11页 |
1.2 课题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第12-17页 |
第二章 新文化运动下《圣经》及其思想的传播与接受 | 第17-31页 |
2.1 社会大变动与大革新下对“儒家传统文化”的取舍 | 第17-18页 |
2.2 社会大变动与大革新下“新”文化构建的两大元素 | 第18-24页 |
2.3 《圣经》牺牲、宽恕和博爱等思想的传播 | 第24-25页 |
2.4 《圣经》思想对中国现代作家及其文学作品的影响 | 第25-31页 |
第三章 《圣经》视野下的鲁迅小说 | 第31-89页 |
3.1 鲁迅在旷野之地背起十字架的呐喊与彷徨 | 第31-42页 |
3.1.1 鲁迅在基督教堂林立的环境中渡过童年和少年的生活 | 第31-34页 |
3.1.2 鲁迅的杂文集、散文集等与《圣经》的密切关系 | 第34-39页 |
3.1.3 鲁迅以“拯救者耶稣受难”的呐喊之声呼唤民众 | 第39-41页 |
3.1.4 独身于“旷野”呐喊的无力与彷徨 | 第41-42页 |
3.2 《药》——背起十字架受难的耶稣 | 第42-49页 |
3.2.1 夏瑜在“丁字街口”被杀——受苦难受的耶稣形象 | 第43-47页 |
3.2.2 夏瑜背起十字架的负重与孤独 | 第47-48页 |
3.2.3 小栓痨病与罪的拯救 | 第48-49页 |
3.3 身处两栖(耶教文化与儒道文化)之地的“士” | 第49-89页 |
3.3.1 “士”的革新与守旧——徘徊于西方耶教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 | 第50-56页 |
3.3.2 《野草》——彷徨挣扎与迷茫的心声 | 第56-62页 |
3.3.2.1 黑暗而寒冷的叙述色调 | 第57-58页 |
3.3.2.2 在荒芜的旷野中徘徊的“彷徨游鬼” | 第58-59页 |
3.3.2.3 以“现在的死”获取“死后的新生” | 第59-62页 |
3.3.3 《孤独者》与《在酒楼上》——旷野中的脆弱呼喊之声 | 第62-81页 |
3.3.3.1 魏连殳——旷野中嗥叫呼救的受伤之狼 | 第63-72页 |
3.3.3.2 吕纬甫——徘徊于两栖之地的彷徨者 | 第72-81页 |
3.3.4 《故乡》与《祝福》——回乡省亲的隐身两栖士 | 第81-89页 |
3.3.4.1 《故乡》——过去的乐园和现实的荒园 | 第81-83页 |
3.3.4.2 《祝福》——灵魂的孤独和启蒙者的彷徨 | 第83-89页 |
第四章 《圣经》视野下的老舍小说 | 第89-170页 |
4.1 老舍皈依耶教与“犯罪堕落—苦难—拯救”信念 | 第89-97页 |
4.1.1 老舍在缸瓦市教堂受洗入教 | 第89-91页 |
4.1.2 老舍的创作自述、文艺主张与《圣经》的关系 | 第91-95页 |
4.1.3 老舍对“罪感与堕落—苦难—拯救”观念的情有独钟 | 第95-97页 |
4.2 《骆驼祥子》——悲情而苦涩的灰色人生 | 第97-145页 |
4.2.1 众人物的堕落与苦难 | 第98-116页 |
4.2.1.1 祥子买车梦想三次破灭的心酸苦难 | 第98-107页 |
4.2.1.2 小福子的苦难与惨死 | 第107-109页 |
4.2.1.3 刘四爷与虎妞、夏先生与阮明的犯罪与受难 | 第109-113页 |
4.2.1.4 老马与小马、二强子及大杂院众人苦难多 | 第113-116页 |
4.2.2 祥子的要强与受难、堕落与拯救 | 第116-136页 |
4.2.2.1 祥子的“耶路撒冷圣殿”——北平城 | 第117-130页 |
4.2.2.2 祥子受难与拯救 | 第130-136页 |
4.2.3 《骆驼祥子》中的堕落与拯救形象 | 第136-145页 |
4.2.3.1 虎妞与夏三太太—堕落的引诱与毁灭 | 第136-138页 |
4.2.3.2 曹先生与小福子——脆弱基督徒的牺牲与拯救 | 第138-140页 |
4.2.3.3 阮明与二强子——诱惑与堕落 | 第140-141页 |
4.2.3.4 六月大雨的洗礼——挪亚大洪水的毁灭与新生 | 第141-145页 |
4.3 悲苦与信望的博弈:《月牙儿》与《我这一辈子》 | 第145-160页 |
4.3.1 被耶稣宽恕的妓女 | 第145-150页 |
4.3.2 为嚼谷而发愁的巡警 | 第150-160页 |
4.4 中西伦理的共鸣:《黑白李》与《四世同堂》 | 第160-170页 |
4.4.1 舍予者:黑李 | 第160-163页 |
4.4.2 忍韧舍身精神:从钱诗人到祁长孙 | 第163-170页 |
第五章 《圣经》视野下的巴金小说 | 第170-228页 |
5.1 巴金与《圣经》的博爱、奉献与牺牲思想 | 第170-193页 |
5.1.1 母亲的言传身教与旧家族的生长坏境孕育了巴金爱与憎的思想 | 第170-172页 |
5.1.2 无政府主义理想及信仰的狂热与笃信、怀疑与迷茫、动摇与破灭 | 第172-176页 |
5.1.3 生活中的巴金与耶教《圣经》之关系 | 第176-180页 |
5.1.4 巴金创作自述、文艺作品与耶教《圣经》的关系 | 第180-193页 |
5.2 《寒夜》——夜的寒冷,光的渴望 | 第193-216页 |
5.2.1 黑夜需要从光照者身上摄取温暖 | 第194-197页 |
5.2.2 家的结合、冲突与破裂 | 第197-211页 |
5.2.2.1 家的结合——耶教文化与儒家文化中“爱”的相遇 | 第198-200页 |
5.2.2.2 家的冲突——“平等与孝悌”张力的凸显 | 第200-209页 |
5.2.2.3 家的破裂——“平等与孝悌”的分离 | 第209-211页 |
5.2.3 在寒夜中孤独行走的曾树生 | 第211-216页 |
5.3 《憩园》——旷野中迷失的羔羊和浪子 | 第216-221页 |
5.4 《第四病室》——人间的堕落犯罪与地狱的受苦死亡 | 第221-228页 |
结语 | 第228-231页 |
参考文献 | 第231-235页 |
致谢 | 第235-236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2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