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英汉缩略词表 | 第7-10页 |
前言 | 第10-12页 |
临床研究 | 第12-45页 |
1.研究路线 | 第12页 |
2.研究目的 | 第12-13页 |
3.研究方法 | 第13-22页 |
3.1 样本量及分组方法 | 第13页 |
3.2 病例来源 | 第13页 |
3.3 诊断标准 | 第13-16页 |
3.4 纳入标准 | 第16页 |
3.5 排除标准 | 第16-17页 |
3.6 剔除标准 | 第17页 |
3.7 脱落标准 | 第17页 |
3.8 终止标准 | 第17-18页 |
3.9 脱落、终止病例处理 | 第18页 |
3.10 治疗方法 | 第18-19页 |
3.11 观察指标 | 第19页 |
3.12 临床疗效评价标准 | 第19-22页 |
3.13 安全性评价标准 | 第22页 |
3.14 受试者依从性的保障方法 | 第22页 |
4.统计分析 | 第22-23页 |
5.研究结果 | 第23-28页 |
5.1 病例完成情况 | 第23页 |
5.2 入组前两组基线比较 | 第23-25页 |
5.3 治疗后疗效分析 | 第25-27页 |
5.4 实验安全性监测情况 | 第27-28页 |
6.讨论 | 第28-43页 |
6.1 祖国医学对冠心病心绞痛的认识 | 第28-32页 |
6.2 现代医学对冠心病心绞痛的认识 | 第32-36页 |
6.3 负电场治疗仪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机制探讨 | 第36-43页 |
7.结论 | 第43-44页 |
8.问题与展望 | 第44-45页 |
致谢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0页 |
附录一 (综述) | 第50-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
附录二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及科研成果 | 第58-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