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桥涵工程论文--桥梁施工论文--施工组织与管理论文

中路公司高岭桥项目上部开口预应力T型梁施工质量管理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19页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第11-12页
        1.1.1 研究背景第11页
        1.1.2 研究意义第11-12页
    1.2 研究现状第12-17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2-14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4-17页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第17-19页
        1.3.1 研究内容第17页
        1.3.2 研究方法第17-19页
第二章 施工项目质量管理相关理论第19-30页
    2.1 项目质量管理第20-21页
    2.2 项目质量管理的内容第21-24页
        2.2.1 项目质量管理框架第21-22页
        2.2.2 质量规划第22-23页
        2.2.3 质量保证第23页
        2.2.4 质量控制第23-24页
    2.3 质量管理的理论方法第24-26页
        2.3.1 零缺陷理论第24-25页
        2.3.2 六西格玛理论第25页
        2.3.3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第25-26页
    2.4 桥梁工程项目质量管理内容与特点第26-27页
        2.4.1 桥梁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第26-27页
        2.4.2 桥梁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特点第27页
    2.5 影响桥梁工程质量管理的因素第27-30页
        2.5.1 项目施工人员第27-28页
        2.5.2 施工材料第28页
        2.5.3 机械设备第28-29页
        2.5.4 施工方法第29页
        2.5.5 施工环境第29-30页
第三章 高岭桥上部开口预应力T梁施工质量及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第30-43页
    3.1 越南高岭桥项目简介第30-31页
    3.2 越南高岭桥项目上部开口预应力T型梁施工重点第31-32页
        3.2.1 预应力混凝土的特点第31页
        3.2.2 预应力T型梁的施工工序第31-32页
    3.3 越南高岭桥上部开口预应力T型梁施工质量问题分析第32-35页
        3.3.1 上部开口预应力T型梁施工背景分析第32-33页
        3.3.2 上部开口预应力T型梁存在的质量问题第33-35页
    3.4 上部开口预应力T型梁施工质量成因分析第35-36页
    3.5 影响上部开口预应力T型梁质量的因素分析第36-38页
        3.5.1 人员因素第37页
        3.5.2 原材料因素第37页
        3.5.3 机械设备因素第37-38页
        3.5.4 施工方法因素第38页
        3.5.5 施工环境因素第38页
    3.6 越南高岭桥项目上部开口预应力T型梁施工质量管理问题诊断第38-43页
        3.6.1 质量管理体系不完善且人员质量管理意识薄弱第39-40页
        3.6.2 施工材料管控不严格第40-41页
        3.6.3 机械设备的管理不到位第41页
        3.6.4 施工方法不合理第41-42页
        3.6.5 受施工环境的影响大第42-43页
第四章 高岭桥上部开口预应力T型梁的工程质量管理改进措施及效果第43-63页
    4.1 科学的质量管理措施第43-47页
        4.1.1 项目部做好人员的配备与管理第43-44页
        4.1.2 保证工程材料的质量与管理水平第44-45页
        4.1.3 确保施工设备的正确使用及管理第45-46页
        4.1.4 改善施工方法第46-47页
        4.1.5 制定专门针对工程环境的施工措施第47页
    4.2 全过程的质量控制措施第47-55页
        4.2.1 事前质量控制措施第47-48页
        4.2.2 事中质量控制措施第48-55页
        4.2.3 事后质量控制措施第55页
    4.3 项目质量保证措施第55-60页
        4.3.1 建立质量保证体系第56-60页
        4.3.2 提高工作人员的质量管理意识第60页
    4.4 质量管理改进的实施效果第60-63页
        4.4.1 施工质量对比分析第60-62页
        4.4.2 经济效益对比分析第62-63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63-65页
    5.1 结论第63页
    5.2 展望第63-65页
参考文献第65-69页
致谢第69页

论文共6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茶树花洗手液的研发
下一篇:基于LCL的D-STATCOM改善配电网电能质量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