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3 依托工程概述 | 第12-15页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5页 |
1.5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第二章 混凝土空心薄壁墩温度场的理论分析 | 第16-32页 |
2.1 混凝土温度场分析法 | 第16-21页 |
2.1.1 混凝土空心薄壁墩的温度场 | 第16-17页 |
2.1.2 混凝土空心薄壁墩温度场的分析 | 第17-18页 |
2.1.3 主要国家规范对混凝土结构温度作用的规定 | 第18-21页 |
2.2 混凝土空心薄壁墩的日照参数以及热工参数 | 第21-26页 |
2.2.1 日照辐射和大气对流 | 第21-22页 |
2.2.2 日照辐射总强度 | 第22-23页 |
2.2.3 日照辐射的相关参数 | 第23-24页 |
2.2.4 综合换热系数 | 第24-26页 |
2.2.5 混凝土超高空心薄壁墩的热工参数 | 第26页 |
2.3 混凝土超高空心薄壁墩温度场的参数计算 | 第26-30页 |
2.3.1 混凝土超高空心薄壁墩的墩身走向以及各壁面的太阳入射角度 | 第26-27页 |
2.3.2 混凝土超高空心薄壁墩的日照辐射总强度 | 第27-28页 |
2.3.3 大气温度与综合气温 | 第28-30页 |
2.4 墩身温度场边界条件的分析 | 第30页 |
2.4.1 墩身外表面的热传导边界条件 | 第30页 |
2.4.2 墩身内表面的热传导边界条件 | 第30页 |
2.4.3 墩身温度场分析的初始条件 | 第30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0-32页 |
第三章 混凝土超高空心薄壁墩温度场模拟分析 | 第32-65页 |
3.1 概述 | 第32-33页 |
3.2 现场实测数据分析 | 第33-38页 |
3.2.1 温度测试截面的选择 | 第33页 |
3.2.2 温度数据的采集方案 | 第33-34页 |
3.2.3 实测温度数据的处理 | 第34-38页 |
3.3 有限元模型 | 第38-41页 |
3.3.1 建立有限元模型 | 第39-40页 |
3.3.2 施加温度荷载 | 第40页 |
3.3.3 有限元模型的求解 | 第40-41页 |
3.3.4 后处理 | 第41页 |
3.4 墩身温度场有限元计算分析 | 第41-50页 |
3.4.1 墩身温度场有限元计算结果 | 第41-43页 |
3.4.2 ANSYS有限元计算结果与实测数据的对比分析 | 第43-50页 |
3.5 超高空心薄壁墩的墩身温度场分析 | 第50-63页 |
3.5.1 沿壁厚方向上的温度场分析 | 第50-58页 |
3.5.2 沿墩高方向上的温度场分析 | 第58-63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第四章 超高墩连续刚构温度效应分析 | 第65-91页 |
4.1 超高墩的温度效应简介 | 第65-66页 |
4.1.1 超高墩温度场对施工阶段的影响 | 第65页 |
4.1.2 超高墩温度场对成桥阶段的影响 | 第65-66页 |
4.2 合龙过程概述 | 第66-68页 |
4.2.1 主梁合龙过程 | 第66-67页 |
4.2.2 主梁合龙阶段分析 | 第67-68页 |
4.2.3 全桥杆系单元模型的建立 | 第68页 |
4.3 主梁合龙阶段的温度效应分析 | 第68-77页 |
4.3.1 系统温度对主梁合龙阶段的影响 | 第68-73页 |
4.3.2 墩身温度梯度对主梁合龙阶段的影响 | 第73-77页 |
4.4 墩身温度场对于成桥阶段的影响 | 第77-89页 |
4.4.1 墩身温度场对于主梁位移的影响 | 第77-82页 |
4.4.2 墩身温度场对于主梁扭转的影响 | 第82-85页 |
4.4.3 墩身温度场对于主梁内力的影响 | 第85-8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9-91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91-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9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6-97页 |
致谢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