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一、导论 | 第10-15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 政策背景 | 第10页 |
2. 经济与社会背景 | 第10页 |
3. 生态环境背景 | 第10-11页 |
(二)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三)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第12页 |
1.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2. 创新点 | 第12页 |
(四)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3. 研究发展趋势 | 第14-15页 |
二、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概述 | 第15-32页 |
(一) 基本概念 | 第15-19页 |
1. 农业保险的概念 | 第15页 |
2. 农业保险的作用 | 第15-16页 |
3. 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概念 | 第16-17页 |
4. 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特点 | 第17页 |
5. 政策性农业保险标的的特点 | 第17-18页 |
6. 政策性农业保险风险的特点 | 第18-19页 |
(二) 农业保险完全市场化的经营困境 | 第19-22页 |
1. 农业保险的有效需求不足 | 第19页 |
2. 农业保险的高经营成本 | 第19页 |
3. 农业保险运营要满足大数法则 | 第19-20页 |
4. 农业保险的逆向选择 | 第20-21页 |
5. 农业保险的道德风险 | 第21-22页 |
(三) 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理论基础 | 第22-32页 |
1. 准公共物品理论 | 第22-23页 |
2.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23页 |
3. 外部性理论——农业保险的社会福利性分析 | 第23-26页 |
4. 农产品供给需求理论——农业保险对农产品市场的影响 | 第26-27页 |
5. 农业保险供给需求与市场失灵——财政补贴的必要性分析 | 第27-32页 |
三、海南省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发展状况 | 第32-40页 |
(一) 海南省地理环境、气候以及主要自然灾害的概述 | 第32页 |
(二) 2012年以前海南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概况 | 第32-33页 |
(三) 近五年以来海南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基本情况 | 第33-35页 |
(四) 近五年以来海南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情况分析 | 第35-40页 |
1. 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收入、补贴和赔付情况分析 | 第35-36页 |
2. 政策性农业保险赔款支出分析 | 第36-37页 |
3. 政策性农业保险各项增长率分析 | 第37页 |
4. 政策性农业保险各险种财政补贴比例分析 | 第37-38页 |
5. 政策性农业保险各险种承保规模分析 | 第38-40页 |
四、海南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的主要成就和存在问题 | 第40-45页 |
(一) 海南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的主要成就 | 第40-41页 |
1. 多家共保经营与一家独保经营模式相结合 | 第40页 |
2. 提取大灾风险准备金以应对巨灾风险 | 第40页 |
3. 开发新险种,不断加大财政补贴力度 | 第40-41页 |
4. 建立以险养险机制 | 第41页 |
5. 建立市县级财政补贴封顶机制 | 第41页 |
(二) 海南省政策性农业保险体系存在的问题 | 第41-45页 |
1. 农户的道德风险问题普遍存在 | 第41-42页 |
2. 政策性农业保险监管体系尚未完善 | 第42页 |
3. 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面不足 | 第42-43页 |
4. 赔付率过高,补贴形式单一 | 第43页 |
5. 政策性农业保险险种设计不完善 | 第43页 |
6. 巨灾风险分散能力不足 | 第43-44页 |
7. 基层服务体系不完善,理赔程序耗时长 | 第44-45页 |
五、国内外经验借鉴 | 第45-49页 |
(一) 国内经验借鉴 | 第45-46页 |
1. 上海农业保险的发展模式 | 第45页 |
2. 新疆农业保险的发展模式 | 第45-46页 |
3. 黑龙江农业保险的发展模式 | 第46页 |
(二) 国外经验借鉴 | 第46-49页 |
1. 美国农业保险的发展模式 | 第46-47页 |
2. 加拿大农业保险的发展模式 | 第47-48页 |
3. 日本农业保险的发展模式 | 第48-49页 |
六、海南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的对策 | 第49-54页 |
(一) 防范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 | 第49-50页 |
(二) 建立合理完善的保险监督机制 | 第50页 |
(三) 适当推行强制投保政策 | 第50-51页 |
(四) 制定更加灵活的补贴政策 | 第51-52页 |
(五) 增加险种的种类,尝试新型险种 | 第52页 |
(六) 建立再保险机制 | 第52-53页 |
(七) 加强基层服务体系建设,加大防灾资金投入 | 第53-54页 |
七、结论、不足与展望 | 第54-56页 |
(一) 结论 | 第54-55页 |
(二) 不足 | 第55页 |
(三) 展望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
附录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