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前言 | 第8-12页 |
0.1 项目研究的意义和必要性 | 第8页 |
0.2 沉积储层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9页 |
0.3 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 第9-10页 |
0.4 取得主要认识 | 第10-12页 |
第一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2-14页 |
1.1 工区范围 | 第12页 |
1.2 区域地质背景 | 第12-14页 |
第二章 层序地层特征 | 第14-20页 |
2.1 层序划分方案与依据 | 第14-16页 |
2.1.1 层序划分方案 | 第14页 |
2.1.2 层序划分依据 | 第14-16页 |
2.2 层序格架和充填模式 | 第16-20页 |
2.2.1 层序界面识别 | 第16-17页 |
2.2.2 层序单元空间分布特征 | 第17-19页 |
2.2.3 层序充填模式 | 第19-20页 |
第三章 沉积特征 | 第20-44页 |
3.1 岩相古地理条件分析 | 第20-21页 |
3.1.1 物源分析 | 第20-21页 |
3.1.2 古气候分析 | 第21页 |
3.2 沉积相类型 | 第21-28页 |
3.2.1 辫状河三角洲相 | 第21-23页 |
3.2.2 扇三角洲相 | 第23-24页 |
3.2.3 滨浅湖滩坝相 | 第24页 |
3.2.4 湖底扇相 | 第24-28页 |
3.3 单井和联井沉积相特征 | 第28-32页 |
3.3.1 单井沉积相特征 | 第28-29页 |
3.3.2 联井沉积相特征 | 第29-32页 |
3.4 沉积相控制因素 | 第32-33页 |
3.5 四级层序格架下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 | 第33-36页 |
3.5.1 SQ_2~1层序沉积相展布特征 | 第33-34页 |
3.5.2 SQ_2~2和SQ_2~3层序沉积相展布特征 | 第34页 |
3.5.3 SQ_2~4层序沉积相展布特征 | 第34-36页 |
3.5.4 沉积演化特征 | 第36页 |
3.6 砂层组沉积微相平面展布特征 | 第36-40页 |
3.6.1 砂层组岩相特征 | 第36-37页 |
3.6.2 砂层组沉积相展布特征 | 第37-39页 |
3.6.3 砂层组沉积相演化规律 | 第39-40页 |
3.7 重力流成因机制与类型 | 第40-43页 |
3.7.1 滑塌岩 | 第40页 |
3.7.2 砂质碎屑流 | 第40-41页 |
3.7.3 浊积岩 | 第41页 |
3.7.4 三种重力流关系 | 第41-43页 |
3.8 重力流沉积模式 | 第43-44页 |
第四章 储层特征 | 第44-52页 |
4.1 储层岩石学特征研究 | 第44页 |
4.2 储层成岩作用研究 | 第44-47页 |
4.2.1 成岩作用类型和特征 | 第44-45页 |
4.2.2 成岩作用阶段及成岩相 | 第45-47页 |
4.3 储层物性特征与影响因素 | 第47-49页 |
4.4 储层类型划分与综合评价 | 第49-52页 |
4.4.1 有效储层下限分析 | 第49页 |
4.4.2 储层类型划分标准 | 第49页 |
4.4.3 储层综合评价 | 第49-52页 |
第五章 双台子构造带潜力区分析 | 第52-54页 |
5.1 油气成藏特征分析 | 第52页 |
5.1.1 油气运聚特征 | 第52页 |
5.1.2 成藏主控因素 | 第52页 |
5.2 潜力区分析 | 第52-54页 |
结论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作者简介、发表文章及研究成果目录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