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大散文”为核心的贾平凹散文观研究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绪论 | 第8-11页 |
| 一、研究目的 | 第8页 |
| 二、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0页 |
| 四、创新之处 | 第10-11页 |
| 第一章 从创作中走向成熟的散文观 | 第11-19页 |
| 一、从《丑石》到《商州三录》 | 第11-14页 |
| (一)《商州三录》之前 | 第11-13页 |
| (二)《商州三录》 | 第13-14页 |
| 二、说话体 | 第14-15页 |
| 三、史传体 | 第15-17页 |
| 小结 | 第17-19页 |
| 第二章 “大散文”观 | 第19-33页 |
| 一、“大散文”观提出的背景 | 第19-24页 |
| (一)散文创作“表面的虚热” | 第19-20页 |
| (二)散文创作“实质的清冷” | 第20-24页 |
| 二、何为“大散文” | 第24-30页 |
| (一)“大散文”观的提出 | 第24-26页 |
| (二)“大散文”观的具体内涵 | 第26-30页 |
| 三、“大散文”观的理论资源 | 第30-32页 |
| (一)汉代文风的影响 | 第30-31页 |
| (二)古文运动的影响 | 第31-32页 |
| 小结 | 第32-33页 |
| 第三章 《美文》对“大散文”观的实践 | 第33-44页 |
| 一、《美文》的创立 | 第33-34页 |
| 二、《美文》的实践 | 第34-43页 |
| (一)内容的导向 | 第34-36页 |
| (二)文体的拓宽 | 第36-39页 |
| (三)行动散文的倡导 | 第39-41页 |
| (四)非职业散文家队伍的建设 | 第41-42页 |
| (五)长篇、中篇与短篇散文的提出 | 第42-43页 |
| 小结 | 第43-44页 |
| 第四章 “大散文”观的影响与意义 | 第44-48页 |
| 一、“大散文”观的影响 | 第44-46页 |
| (一)散文创作生态的繁荣 | 第44-45页 |
| (二)散文理论的建构与革新 | 第45-46页 |
| 二、“大散文”观的意义 | 第46-47页 |
| 小结 | 第47-48页 |
| 结语 | 第48-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49-53页 |
|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 第53-54页 |
| 致谢 | 第54-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