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36页 |
1 胞质分裂的研究进展 | 第17-32页 |
1.1 概述 | 第17-19页 |
1.2 真核生物的胞质分裂 | 第19-26页 |
1.2.1 胞质分裂位点的选择 | 第19-23页 |
1.2.1.1 芽殖酵母S.cerevisiae出芽位点的选择 | 第20-21页 |
1.2.1.2 裂殖酵母S.pombe分裂位点的选择 | 第21-22页 |
1.2.1.3 丝状真菌隔膜形成位点的选择 | 第22-23页 |
1.2.2 胞质分裂过程中的蛋白复合体的有序激活 | 第23-26页 |
1.2.2.1 Septin环 | 第23-25页 |
1.2.2.2 Acto-Myosin环 | 第25-26页 |
1.2.3 肌动蛋白环的收缩 | 第26页 |
1.3 胞质分裂与有丝分裂的关系 | 第26-30页 |
1.3.1 有丝分裂退出网络MEN | 第27-28页 |
1.3.2 隔膜形成初始化网络SIN | 第28-30页 |
1.4 胞质分裂的主要研究方向 | 第30-31页 |
1.5 构巢曲霉的简介 | 第31-32页 |
2 胞质分裂的调控 | 第32-34页 |
2.1 SIN途径的调节因子 | 第33-34页 |
2.1.1 蛋白磷酸酶 | 第33页 |
2.1.2 蛋白激酶 | 第33-34页 |
2.1.3 泛素化作用 | 第34页 |
2.1.4 其他的调节因子 | 第34页 |
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34-36页 |
3.1 研究内容 | 第34-35页 |
3.2 技术路线 | 第35-36页 |
第二章 构巢曲霉细胞产隔起始网SI的反向调节子Prs家族的功能研究 | 第36-93页 |
第一节 构巢曲霉Prs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37-4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7页 |
1.1 三个PRPP合成酶蛋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37页 |
2 实验结果 | 第37-44页 |
3 讨论 | 第44-46页 |
第二节 AnprsA,AnprsB和AnprsC的鉴定 | 第46-6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6-56页 |
1.1 菌株,培养条件,仪器,培养基 | 第46-48页 |
1.2 敲除菌株构建引物 | 第48-49页 |
1.3 构巢曲霉的DNA提取的方法 | 第49-50页 |
1.3.1 试剂 | 第49-50页 |
1.3.2 DNA提取的步骤 | 第50页 |
1.4 敲除菌株载体的构建 | 第50-54页 |
1.4.1 扩增各个片段并进行融合PCR | 第50-52页 |
1.4.2 将融合片段装载至pEasy-blunt Zero Cloning载体 | 第52-54页 |
1.4.2.1 大肠杆菌E.coli的转化反应 | 第52-53页 |
1.4.2.2 菌落PCR的方法鉴定阳性克隆 | 第53-54页 |
1.5 构巢曲霉的转化实验 | 第54-56页 |
1.5.1 构巢曲霉转化过程的溶液 | 第54-55页 |
1.5.2 构巢曲霉转化步骤 | 第55-56页 |
1.6 构巢曲霉的液体菌丝的显微镜观察方法 | 第56页 |
2 实验结果 | 第56-60页 |
2.1 敲除菌株的验证 | 第56-58页 |
2.2 敲除菌株的表型 | 第58-60页 |
3 讨论 | 第60-61页 |
第三节 AnPrsA,AnPrsB和AnPrsC的定位和表达 | 第61-7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1-66页 |
1.1 菌株,培养条件,培养基 | 第61页 |
1.2 条件菌株构建 | 第61-62页 |
1.2.1 试剂 | 第61页 |
1.2.2 引物 | 第61-62页 |
1.2.3 条件菌株载体的构建 | 第62页 |
1.3 构巢曲霉的转化实验 | 第62-63页 |
1.4 显微镜观察构巢曲霉中荧光标记蛋白的定位方法 | 第63页 |
1.4.1 仪器 | 第63页 |
1.4.2 实验步骤 | 第63页 |
1.5 Western blotting实验 | 第63-65页 |
1.5.1 试剂 | 第63-64页 |
1.5.2 Western blotting的具体步骤 | 第64-65页 |
1.6 构巢曲霉的液体菌丝的形态观察实验 | 第65-66页 |
2 实验结果 | 第66-71页 |
2.1 条件菌株的验证 | 第66-68页 |
2.2 条件菌株的表型及Western blotting验证结果 | 第68-70页 |
2.3 条件菌株进一步证明AnprsB和AnprsC是营养缺陷型基因 | 第70-71页 |
3 讨论 | 第71-72页 |
第四节 除了AnprsA,AnprsB和AnprsC是菌丝延伸所必需的基因 | 第72-7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72-73页 |
1.1 菌株,培养条件,培养基 | 第72页 |
1.2 转换培养基的方法 | 第72-73页 |
1.3 菌丝干重的称量方法 | 第73页 |
2 实验结果 | 第73-74页 |
3 讨论 | 第74-75页 |
第五节 AnprsA,AnprsB和AnprsC的mRNA水平和对Prs总酶活的贡献 | 第75-8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75-84页 |
1.1 菌株,培养条件,培养基 | 第75页 |
1.2 引物 | 第75-76页 |
1.3 RT-PCR (real-time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CR)检测不同生长时期的三个基因的RNA方法 | 第76-78页 |
1.3.1 构巢曲霉RNA的提取 | 第76页 |
1.3.2 构巢曲霉RNA的消化及验证 | 第76-78页 |
1.3.3 RT-PCR的实验方法 | 第78页 |
1.4 Northern blotting实验 | 第78-83页 |
1.4.1 试剂 | 第79-81页 |
1.4.2 同位素标记的探针 | 第81-82页 |
1.4.3 Northern blotting的具体步骤 | 第82-83页 |
1.5 Prs酶活测定的方法 | 第83-84页 |
1.5.1 试剂 | 第83-84页 |
1.5.2 实验方法 | 第84页 |
2 实验结果 | 第84-86页 |
2.1 Northern blotting和RT-PCR的结果 | 第84-85页 |
2.2 Prs酶活的结果 | 第85-86页 |
3 讨论 | 第86-87页 |
第六节 Prs家族成员之间的关系的探究 | 第87-9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87-88页 |
1.1 菌株,培养条件,培养基 | 第87页 |
1.2 互补菌株的构建 | 第87-88页 |
1.2.1 引物 | 第87-88页 |
1.2.2 互补载体的构建 | 第88页 |
1.2.2.1 扩增各个片段并进行融合PCR | 第88页 |
1.2.2.2 将融合片段装载至pEasy-blunt Zero Cloning载体 | 第88页 |
1.3 构巢曲霉的转化实验 | 第88页 |
1.4 RT-PCR检测三个基因在回补菌株中的mRNA | 第88页 |
1.5 Prs酶活的测定 | 第88页 |
2 实验结果 | 第88-91页 |
2.1 回补菌株的验证 | 第88-89页 |
2.2 回补菌株的菌落表型 | 第89-91页 |
2.3 RT-PCR的结果 | 第91页 |
2.4 Prs酶活的结果 | 第91页 |
3 讨论 | 第91-93页 |
第三章 构巢曲霉细胞产隔起始网SIN途径的调节子PP2A-ParA和PP2A-PabA的功能研究 | 第93-125页 |
第一节 构巢曲霉PP2A-ParA和PP2A-PabA的鉴定 | 第93-103页 |
1 材料方法 | 第93-97页 |
1.1 菌株,培养条件,培养基 | 第93-94页 |
1.2 敲除载体构建的引物 | 第94-95页 |
1.3 敲除菌株的构建 | 第95-96页 |
1.3.1 敲除载体的构建 | 第95-96页 |
1.3.1.1 扩增各个片段并进行融合PCR | 第95-96页 |
1.3.1.2 融合片段装载至pEasy-blunt Zero Cloning载体 | 第96页 |
1.4 构巢曲霉的转化实验 | 第96页 |
1.5 体视镜观察构巢曲霉的无性产孢以及有性生殖的方法 | 第96页 |
1.5.1 构巢曲霉的无性产孢的观察 | 第96页 |
1.5.2 构巢曲霉的有性生殖形成闭囊壳的方法 | 第96页 |
1.6 插片法观察构巢曲霉的产孢结构 | 第96页 |
1.7 构巢曲霉的液体菌丝的形态观察实验 | 第96-97页 |
2 实验结果 | 第97-101页 |
2.1 构巢曲霉的△parA和△pabA菌株的验证 | 第97-98页 |
2.2 构巢曲霉的ParA和PabA参与无性产孢、有性生殖及产隔过程 | 第98-101页 |
2.2.1 parA和pabA缺失影响构巢曲霉的菌丝生长和无性产孢 | 第98-99页 |
2.2.2 parA和pabA缺失导致形成异常的产孢结构 | 第99页 |
2.2.3 parA和pabA缺失导致构巢曲霉不能进行有性生殖过程 | 第99-100页 |
2.2.4 parA和pabA缺失导致构巢曲霉隔膜间距异常 | 第100-101页 |
3 讨论 | 第101-103页 |
第二节 构巢曲霉PP2A-ParA和PP2A-PabA的细胞学定位和对隔膜形成的功能以及对酶活的贡献 | 第103-121页 |
1 材料方法 | 第103-112页 |
1.1 菌株,培养条件,培养基 | 第103页 |
1.2 条件菌株的构建 | 第103-104页 |
1.2.1 条件菌株构建的引物 | 第103页 |
1.2.2 条件菌株载体的构建 | 第103-104页 |
1.3 过表达菌株的构建 | 第104-105页 |
1.3.1 过表达菌株构建的引物 | 第104页 |
1.3.2 过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104-105页 |
1.4 Western blotting方法验证条件菌株 | 第105-106页 |
1.5 显微镜观察GFP-ParA和GFP-PabA的定位 | 第106页 |
1.6 RT-PCR检测过表达菌株的实验方法 | 第106页 |
1.6.1 RT引物 | 第106页 |
1.6.2 实验方法 | 第106页 |
1.7 双敲菌株△parA△pabA的构建 | 第106-107页 |
1.8 构巢曲霉的液体菌丝的形态观察实验 | 第107页 |
1.9 PP2A酶活的测定的方法 | 第107-112页 |
1.9.1 试剂 | 第107-109页 |
1.9.2 测定PP2A酶活的实验方法 | 第109-112页 |
2 实验结果 | 第112-120页 |
2.1 条件菌株的验证 | 第112页 |
2.2 条件菌株的菌落表型 | 第112-113页 |
2.3 Western blotting验证条件菌株 | 第113-114页 |
2.4 GFP-ParA和GFP-PabA的细胞学定位 | 第114-116页 |
2.5 双敲菌株及过表达菌株的菌落表型 | 第116-117页 |
2.6 双敲菌株及过表达菌株的液体培养下的产隔表型 | 第117-119页 |
2.7 RT-PCR的实验结果 | 第119页 |
2.8 PP2A酶活测定的实验结果 | 第119-120页 |
3 讨论 | 第120-121页 |
第三节 构巢曲霉ParA和PabA与SIN途径成员SepH、SepA关系的探究 | 第121-125页 |
1 材料方法 | 第121-122页 |
1.1 菌株,培养条件,培养基 | 第121页 |
1.2 构巢曲霉的菌株杂交实验 | 第121页 |
1.3 构巢曲霉的液体菌丝的形态观察实验 | 第121-122页 |
2 实验结果 | 第122-123页 |
2.1 杂交菌株的菌落表型及产隔表型 | 第122-123页 |
3 讨论 | 第123-125页 |
第四章 构巢曲霉细胞产隔起始网SIN途径新的调节子的筛选与功能研究 | 第125-159页 |
第一节 转录组分析与注释OE::parA菌株中表达量变化的相关基因 | 第125-12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25-126页 |
1.1 菌株,培养条件,培养基 | 第125-126页 |
1.2 RNA-seq实验方法 | 第126页 |
2 实验结果 | 第126-127页 |
3 讨论 | 第127-128页 |
第二节 parA反向调节子的筛选与初步鉴定 | 第128-14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28-134页 |
1.1 菌株,培养条件与培养基 | 第128页 |
1.2 RT检测RNA-seq结果的方法 | 第128-129页 |
1.2.1 RT引物 | 第128-129页 |
1.2.2 RT-PCR的实验方法 | 第129页 |
1.3 五个候选基因的敲除及高表达菌株的构建 | 第129-134页 |
1.3.1 试剂 | 第129页 |
1.3.2 敲除以及高表达载体构建的引物 | 第129-131页 |
1.3.3 敲除载体的构建 | 第131-132页 |
1.3.3.1 扩增各个片段并进行融合PCR | 第131-132页 |
1.3.3.2 将融合片段装载至pEasy-blunt Zero Cloning载体 | 第132页 |
1.3.4 高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132-134页 |
1.4 构巢曲霉的转化实验 | 第134页 |
1.5 构巢曲霉的液体菌丝产生隔膜的观察方法 | 第134页 |
2 实验结果 | 第134-141页 |
2.1 RT结果 | 第134-135页 |
2.2 构巢曲霉转化子的筛选以及相应菌落的鉴定 | 第135-139页 |
2.2.1 敲除菌株的验证 | 第135-137页 |
2.2.2 敲除菌株的菌落表型 | 第137-138页 |
2.2.3 高表达菌株的验证 | 第138页 |
2.2.4 高表达菌株的菌落表型 | 第138-139页 |
2.3 OE::parA背景下的敲除菌株和高表达菌株的液体培养下的产隔表型 | 第139-141页 |
3 讨论 | 第141-142页 |
第三节 细胞隔膜起始网SIN途径中parA与mztA关系的探究 | 第142-15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42-147页 |
1.1 菌株,培养条件,培养基 | 第142-143页 |
1.2 高表达回补菌株构建 | 第143-144页 |
1.2.1 试剂 | 第143页 |
1.2.2 引物 | 第143页 |
1.2.3 基因回补载体的构建 | 第143-144页 |
1.2.3.1 扩增各个片段并进行融合PCR | 第143-144页 |
1.2.3.2 将融合片段装载至pEasy-blunt Zero Cloning载体 | 第144页 |
1.3 条件菌株的构建 | 第144-145页 |
1.3.1 试剂 | 第144页 |
1.3.2 引物 | 第144-145页 |
1.3.3 酒精启动子控制基因表达的载体的构建 | 第145页 |
1.4 构巢曲霉的转化实验 | 第145页 |
1.5 Northern blotting实验 | 第145-146页 |
1.5.1 引物 | 第145页 |
1.5.2 实验方法 | 第145-146页 |
1.6 构巢曲霉的液体菌丝产生隔膜的观察方法 | 第146页 |
1.7 构巢曲霉的杂交实验 | 第146页 |
1.8 插片法观察产孢结构 | 第146-147页 |
1.9 构巢曲霉液体菌丝观察荧光标记蛋白的定位的方法 | 第147页 |
2 实验结果 | 第147-157页 |
2.1 基因回补菌株的验证 | 第147-148页 |
2.2 基因回补菌株的表型 | 第148-149页 |
2.3 mztA缺失造成产隔推迟并导致隔膜间距变宽 | 第149-151页 |
2.4 parA和mztA不同时间点的mRNA表达量 | 第151页 |
2.5 双敲除菌株△parA△mztA的验证 | 第151-152页 |
2.6 双敲除菌株△parA△mztA恢复正常产隔以及产孢结构上未出现隔膜 | 第152-154页 |
2.7 双敲除菌株△parA△mztA影响菌丝生长 | 第154页 |
2.8 条件菌株的验证 | 第154-155页 |
2.9 过表达parA会导致MobA无法正常定位于SPB位置 | 第155-157页 |
3 讨论 | 第157-159页 |
第五章 全文总结 | 第159-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162-178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78-179页 |
致谢 | 第179-1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