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导论 | 第11-28页 |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意义 | 第11-15页 |
1.1.1 问题的提出 | 第11-13页 |
1.1.2 研究的意义 | 第13-15页 |
1.2 已有研究成果和研究动态 | 第15-23页 |
1.2.1 市管县财政体制的研究 | 第15-17页 |
1.2.2 省直管县财政体制的研究 | 第17-22页 |
1.2.3 简评 | 第22-23页 |
1.3 研究思路和分析方法 | 第23-24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23-24页 |
1.3.2 分析方法 | 第24页 |
1.4 研究内容和分析框架 | 第24-25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1.4.2 分析框架 | 第25页 |
1.5 创新与不足 | 第25-28页 |
1.5.1 可能的创新点 | 第25-27页 |
1.5.2 不足之处 | 第27-28页 |
2 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 | 第28-47页 |
2.1 地方财政体制变迁的制度分析 | 第28-32页 |
2.1.1 制度经济学的解释 | 第28-30页 |
2.1.2 帕累托改进效率论的解释 | 第30-31页 |
2.1.3 地方政府体制创新的解释 | 第31-32页 |
2.2 政府层级与财政分级 | 第32-37页 |
2.2.1 政府层级与财政分级关系 | 第32-33页 |
2.2.2 政府的最优规模与外部性 | 第33-37页 |
2.3 公共产品的层次性与财政分权 | 第37-44页 |
2.3.1 公共产品的层次性 | 第37-40页 |
2.3.2 财政分权理论 | 第40-44页 |
2.4 区域发展论分析 | 第44-47页 |
2.4.1 增长极和城市圈域理论 | 第44-45页 |
2.4.2 平衡和非平衡发展理论 | 第45-47页 |
3 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的动因分析 | 第47-72页 |
3.1 改革表层动因 | 第47-60页 |
3.1.1 市管县财政体制困境 | 第47-51页 |
3.1.2 县乡财政困难 | 第51-60页 |
3.2 改革深层动因 | 第60-67页 |
3.2.1 分税制和转移支付制度的弊端 | 第60-65页 |
3.2.2 行政体制改革的需要 | 第65-67页 |
3.3 改革动因分析新视角:“政府理性陷阱”假说 | 第67-70页 |
3.3.1 “政府理性陷阱”现象透视 | 第67-68页 |
3.3.2 “政府理性陷阱”下的地方政府行为逻辑变迁 | 第68-69页 |
3.3.3 “政府理性陷阱”: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的逻辑起点 | 第69-7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70-72页 |
4 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的政策文本分析 | 第72-86页 |
4.1 改革的时间与进度 | 第73-76页 |
4.2 改革的主要目标 | 第76-77页 |
4.3 改革的基本原则 | 第77-79页 |
4.4 改革的主要内容 | 第79-83页 |
4.4.1 收支划分 | 第79-81页 |
4.4.2 转移支付 | 第81-82页 |
4.4.3 资金往来 | 第82页 |
4.4.4 财政预决算 | 第82页 |
4.4.5 财政结算 | 第82-83页 |
4.5 配套政策分析 | 第83-84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84-86页 |
5 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地方政府行为分析 | 第86-100页 |
5.1 省级与市级的博弈分析 | 第86-90页 |
5.1.1 模型构建 | 第87-89页 |
5.1.2 模型分析 | 第89-90页 |
5.2 市级与县级的博弈分析 | 第90-93页 |
5.2.1 模型构建 | 第90-93页 |
5.2.2 模型分析 | 第93页 |
5.3 省、市、县三方博弈分析 | 第93-98页 |
5.3.1 模型构建 | 第94-97页 |
5.3.2 模型分析 | 第97-9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98-100页 |
6 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效应“三维视角”分析——以河南省为例 | 第100-124页 |
6.1 河南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现状 | 第100-103页 |
6.2 体制效应“三维”评价指标体系 | 第103-109页 |
6.2.1 评价原则和方法 | 第103-105页 |
6.2.2 “三维”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105-109页 |
6.3 体制效应“三维”实证分析 | 第109-122页 |
6.3.1 省直管县财政体制与县域经济发展——以项城市为例 | 第109-114页 |
6.3.2 省直管县财政体制与市级财政——以周口市为例 | 第114-119页 |
6.3.3 省直管县财政体制与省级财政 | 第119-122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22-124页 |
7 地方政府间财政体制的国际比较 | 第124-139页 |
7.1 联邦制下的地方财政体制 | 第124-130页 |
7.1.1 德国 | 第124-127页 |
7.1.2 美国 | 第127-130页 |
7.2 单一制下的地方财政体制 | 第130-134页 |
7.2.1 日本 | 第130-133页 |
7.2.2 法国 | 第133-134页 |
7.3 主要国家基本经验比较和启示 | 第134-138页 |
7.3.1 基本经验比较 | 第134-137页 |
7.3.2 对我国的启示 | 第137-138页 |
7.4 本章小结 | 第138-139页 |
8 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的现实问题及解决路径 | 第139-151页 |
8.1 现实问题 | 第139-141页 |
8.1.1 地方政府制度创新的挑战 | 第139页 |
8.1.2 行政体制改革的滞后 | 第139-140页 |
8.1.3 县级肩负“双重角色” | 第140页 |
8.1.4 与现行分税制的矛盾 | 第140-141页 |
8.2 改革路径 | 第141-150页 |
8.2.1 改革的目标和原则 | 第141-143页 |
8.2.2 改革基本实施路径 | 第143-146页 |
8.2.3 改革路径维护机制 | 第146-150页 |
8.3 本章小结 | 第150-151页 |
9 结论及趋向展望 | 第151-157页 |
9.1 研究结论 | 第151-153页 |
9.2 趋向展望 | 第153-157页 |
9.2.1 从局部试点走向全面推行 | 第153-154页 |
9.2.2 与“强县扩权”改革并行 | 第154-155页 |
9.2.3 与“扩权强县”改革同步 | 第155页 |
9.2.4 迈向全面的省直管县行政管理体制 | 第155-157页 |
参考文献 | 第157-163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第163-164页 |
后记 | 第1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