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FID系统安全协议研究
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30页 |
1.1 引言 | 第14-15页 |
1.2 RFID技术应用广泛 | 第15-19页 |
1.2.1 国外RFID的应用现状 | 第15-17页 |
1.2.2 国内RFID的应用现状 | 第17-19页 |
1.3 RFID系统组成 | 第19-22页 |
1.3.1 电子标签 | 第20-21页 |
1.3.2 读写器 | 第21页 |
1.3.3 后端服务器 | 第21-22页 |
1.4 RFID技术标准 | 第22-24页 |
1.4.1 RFID技术国际标准 | 第22页 |
1.4.2 我国RFID技术标准发展 | 第22-24页 |
1.5 RFID安全协议研究现状 | 第24-25页 |
1.6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25-28页 |
1.7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28-30页 |
第二章 RFID系统安全问题 | 第30-46页 |
2.1 RFID系统安全威胁 | 第30-38页 |
2.1.1 威胁模型 | 第30-31页 |
2.1.2 攻击方式 | 第31-36页 |
2.1.3 RFID限制性因素 | 第36-38页 |
2.2 RFID安全保护研究 | 第38-45页 |
2.2.1 物理保护机制 | 第38-40页 |
2.2.2 密码技术保护机制 | 第40-43页 |
2.2.3 RFID协议安全需求 | 第43-45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三章 基于椭圆曲线密码的RFID系统认证协议 | 第46-68页 |
3.1 引言 | 第46-48页 |
3.2 基于ECC的RFID协议研究 | 第48-49页 |
3.3 一个基于ECC的RFID双向认证协议 | 第49-57页 |
3.3.1 协议描述 | 第50-52页 |
3.3.2 正确性证明 | 第52-53页 |
3.3.3 协议安全性分析 | 第53-55页 |
3.3.4 协议的效率分析 | 第55-56页 |
3.3.5 协议性能比较 | 第56-57页 |
3.4 一个移动RFID系统双向认证协议 | 第57-67页 |
3.4.1 协议安全模型 | 第59-60页 |
3.4.2 协议描述 | 第60-63页 |
3.4.3 安全性分析 | 第63-6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四章 无后台服务器的标签安全查询协议 | 第68-79页 |
4.1 引言 | 第68-69页 |
4.2 相关工作 | 第69-70页 |
4.3 一个无后台服务器的标签查询协议 | 第70-77页 |
4.3.1 协议描述 | 第71-72页 |
4.3.2 协议的GNY逻辑分析 | 第72-75页 |
4.3.3 协议的安全性及效率分析 | 第75-7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7-79页 |
第五章 增强安全的距离上界协议 | 第79-102页 |
5.1 引言 | 第79-81页 |
5.2 RFID距离上界协议相关工作 | 第81-83页 |
5.3 Avoine等的距离上界模型 | 第83-85页 |
5.4 一个带签名的RFID距离上界协议 | 第85-92页 |
5.4.1 协议描述 | 第86-89页 |
5.4.2 协议安全性分析 | 第89-91页 |
5.4.3 应对噪音能力 | 第91页 |
5.4.4 协议比较 | 第91-92页 |
5.5 一个增强安全的距离上界协议 | 第92-100页 |
5.5.1 协议描述 | 第93-94页 |
5.5.2 协议分析 | 第94-99页 |
5.5.3 协议比较 | 第99-100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00-102页 |
第六章 工作总结与展望 | 第102-105页 |
6.1 本论文研究工作总结 | 第102-103页 |
6.2 研究工作展望 | 第103-105页 |
参考文献 | 第105-121页 |
致谢 | 第121-12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学术成果目录 | 第123-12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