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设施产业特许经营合约再谈判机制
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1 绪论 | 第10-20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文献综述及研究目的 | 第11-16页 |
1.2.1 文献综述 | 第11-16页 |
1.2.2 研究目的 | 第16页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1.4 论文的贡献与不足 | 第17-20页 |
2 基础设施产业特许经营合约及其再谈判 | 第20-34页 |
2.1 基础设施产业的特许经营 | 第20-23页 |
2.1.1 基础设施产业的概念及特征 | 第20-21页 |
2.1.2 实行特许经营的动因 | 第21-22页 |
2.1.3 特许经营的模式 | 第22-23页 |
2.2 再谈判发生的机理 | 第23-27页 |
2.2.1 特许经营合约的不完全 | 第23-24页 |
2.2.2 再谈判的发生 | 第24-27页 |
2.3 再谈判的案例分析 | 第27-33页 |
2.3.1 再谈判的现状 | 第27-29页 |
2.3.2 案例的影响分析 | 第29-33页 |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3 再谈判机制设计 | 第34-44页 |
3.1 机制设计理论 | 第34-35页 |
3.1.1 机制设计理论的内容 | 第34-35页 |
3.1.2 机制设计理论的发展 | 第35页 |
3.2 运营商敲竹杠机制设计模型 | 第35-40页 |
3.2.1 模型假设 | 第36页 |
3.2.2 模型推导与分析 | 第36-37页 |
3.2.3 模型结果的经济学解释 | 第37-38页 |
3.2.4 基于成本参数的收益分析 | 第38-40页 |
3.3 政府敲竹杠机制设计模型 | 第40-43页 |
3.3.1 模型假设 | 第40-41页 |
3.3.2 双方的动态博弈分析 | 第41-42页 |
3.3.3 引入惩罚机制 | 第42页 |
3.3.4 模型的结果及经济学解释 | 第42-43页 |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4 再谈判程序优化 | 第44-49页 |
4.1 提高公众参与 | 第44-45页 |
4.2 引入第三方 | 第45-46页 |
4.3 保证信息公开透明 | 第46-47页 |
4.4 表达遵循公平公正 | 第47页 |
4.5 加强司法建设、完善制度禀赋 | 第47-48页 |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5 结论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