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设银行内部控制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1 绪论 | 第13-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4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4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4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4-17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2 文献综述与理论分析 | 第17-25页 |
2.1 文献综述 | 第17-20页 |
2.1.1 国外研究文献 | 第17-18页 |
2.1.2 国内研究文献 | 第18-20页 |
2.1.3 国内外研究文献评述 | 第20页 |
2.2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相关概念 | 第20-22页 |
2.2.1 商业银行内涵 | 第20-21页 |
2.2.2 内部控制内涵 | 第21-22页 |
2.3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理论基础 | 第22-25页 |
2.3.1 委托代理理论 | 第22页 |
2.3.2 风险管理理论 | 第22-23页 |
2.3.3 控制论 | 第23页 |
2.3.4 流程管理理论 | 第23-25页 |
3 影响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因素分析 | 第25-31页 |
3.1 企业管理制度因素 | 第25-26页 |
3.1.1 企业管理制度的因地制宜 | 第25页 |
3.1.2 企业管理制度的针对性 | 第25-26页 |
3.2 制度执行因素 | 第26-27页 |
3.2.1 制度执行力因素 | 第26页 |
3.2.2 执行者对制度理解因素 | 第26-27页 |
3.3 组织机构因素 | 第27页 |
3.3.1 组织机构的依存制约因素 | 第27页 |
3.3.2 组织机构设置全面性因素 | 第27页 |
3.4 人力资源因素 | 第27-29页 |
3.4.1 员工业务素质因素 | 第27-28页 |
3.4.2 高管人员对制度的重视程度因素 | 第28页 |
3.4.3 激励约束机制侧重因素 | 第28-29页 |
3.5 监督评价制度因素 | 第29-31页 |
3.5.1 内部审计部门独立性因素 | 第29页 |
3.5.2 监督检查执行力度因素 | 第29-31页 |
4 中国建设银行内部控制案例介绍 | 第31-41页 |
4.1 中国建设银行基本情况 | 第31-32页 |
4.1.1 中国建设银行简介 | 第31-32页 |
4.1.2 中国建设银行组织结构 | 第32页 |
4.2 中国建设银行内部控制现状 | 第32-37页 |
4.2.1 中国建设银行内部控制制度的发展 | 第32-34页 |
4.2.2 中国建设银行内部控制框架 | 第34-35页 |
4.2.3 中国建设银行内部控制流程及风险点 | 第35-37页 |
4.3 中国建设银行内部控制问题分析 | 第37-41页 |
4.3.1 内部控制制度存在滞后性 | 第37-38页 |
4.3.2 内部控制制度执行力不足 | 第38-39页 |
4.3.3 组织机构间缺乏合作关系 | 第39页 |
4.3.4 员工激励约束机制不完善 | 第39页 |
4.3.5 业务与监督标准脱节 | 第39-41页 |
5 加强中国建设银行内部控制措施 | 第41-48页 |
5.1 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 第41-42页 |
5.1.1 及时更新内部控制制度 | 第41页 |
5.1.2 加强中国建设银行业务相关部门联系 | 第41-42页 |
5.2 提高内部控制制度执行力 | 第42-43页 |
5.2.1 加深执行者对制度的理解 | 第42页 |
5.2.2 加强员工培训和继续教育 | 第42-43页 |
5.3 完善组织机构的设置 | 第43-44页 |
5.3.1 合理设置组织机构 | 第43页 |
5.3.2 改善组织机构的沟通模式 | 第43-44页 |
5.3.3 优化组织机构的内部沟通流程 | 第44页 |
5.4 优化激励约束机制 | 第44-46页 |
5.4.1 优化激励机制 | 第44页 |
5.4.2 优化约束机制 | 第44-46页 |
5.5 强化内部监督 | 第46-48页 |
5.5.1 全面细致持续开展自查自纠 | 第46页 |
5.5.2 完善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 | 第46-47页 |
5.5.3 优化内部监督流程 | 第47-48页 |
结论与研究展望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