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8-15页 |
一、选题原因和意义 | 第8-9页 |
二、早期马克思自我意识思想研究现状 | 第9-13页 |
三、本文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第13-15页 |
第一章 早期马克思自我意识思想溯源 | 第15-23页 |
第一节 自我意识的涵义界定及发展脉络 | 第15-18页 |
一、自我意识的涵义界定 | 第15-16页 |
二、自我意识思想的发展脉络 | 第16-18页 |
第二节 早期马克思自我意识思想缘起 | 第18-23页 |
一、马克思生长的时代背景 | 第19-20页 |
二、马克思成长的家庭环境 | 第20-21页 |
三、马克思的传统与反叛 | 第21-23页 |
第二章 布鲁诺·鲍威尔对早期马克思自我意识思想的影响 | 第23-30页 |
第一节 马克思与鲍威尔的交往及文字合作 | 第23-25页 |
第二节 鲍威尔自我意识思想概述 | 第25-27页 |
第三节 鲍威尔自我意识思想对《博士论文》的影响 | 第27-30页 |
第三章 自我意识思想在《博士论文》中的体现 | 第30-39页 |
第一节 原子运动的三种形态 | 第31-34页 |
一、直线的下降运动 | 第32-33页 |
二、脱离直线的偏斜运动 | 第33页 |
三、众多原子的冲击运动 | 第33-34页 |
第二节 主体性原则 | 第34-36页 |
第三节 偶然“偏斜”中的自由 | 第36-39页 |
第四章 马克思对自我意识思想的超越 | 第39-45页 |
第一节 从政治解放到人类的解放 | 第39-41页 |
第二节 从理论的批判到现实的批判 | 第41-43页 |
第三节 从抽象的自我到现实的个人 | 第43-45页 |
结语 | 第45-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 第50-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