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伦理学(道德哲学)论文--伦理学理论与方法论论文--伦理学与其他科学的关系论文--道德与环境论文

生态文明价值体系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18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1-12页
        1.1.1 研究背景第11页
        1.1.2 研究意义第11-12页
    1.2 文献综述第12-15页
        1.2.1 国内研究现状第12-14页
        1.2.2 国外研究现状第14-15页
    1.3 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点第15-18页
        1.3.1 研究思路第15-16页
        1.3.2 研究方法第16-17页
        1.3.3 创新点第17-18页
第二章 生态文明及其价值体系界定第18-25页
    2.1 生态文明的概念界定及其发展第18-20页
        2.1.1 生态文明的概念界定第18-19页
        2.1.2 生态文明的发展历程第19-20页
    2.2 生态文明的结构体系及其相互关系第20-22页
        2.2.1 生态文明的结构体系第20-21页
        2.2.2 生态文明结构体系的相互关系第21-22页
    2.3 生态文明价值体系的提出第22-25页
        2.3.1 生态文明价值体系的提出第22-23页
        2.3.2 生态文明的价值诉求第23-25页
第三章 生态文明价值体系的内涵第25-31页
    3.1 和谐共荣:生态文明的核心价值第25-27页
        3.1.1 人与自然和谐共荣第25-26页
        3.1.2 人与人和谐共荣第26-27页
    3.2 仁民爱物:生态文明的关怀价值第27-28页
        3.2.1 关爱同胞第27页
        3.2.2 善待生命第27-28页
    3.3 生态优先:生态文明的取向价值第28-29页
        3.3.1 生态平衡是万物发展之源第28页
        3.3.2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第28-29页
    3.4 生态公正:生态文明的共享价值第29-31页
        3.4.1 生态公正是生态共享的基础第29-30页
        3.4.2 生态文明能最大程度的实现资源共享第30-31页
第四章 从价值体系视角看生态文明对工业文明的超越第31-36页
    4.1 从“人类中心”到“和谐共荣”价值观的转变第31-32页
        4.1.1 “人类中心”价值观的形成及局限第31-32页
        4.1.2 “和谐共荣”价值观的产生及影响第32页
    4.2 从“经济优先”到“生态优先”生产观的转变第32-34页
        4.2.1 “经济优先”生产观对社会生产的影响第32-33页
        4.2.2 “生态优先”生产观对社会生产的导向意义第33-34页
    4.3 从“增长的极限”到“可持续发展”发展观的转变第34-36页
        4.3.1 “增长的极限”发展观的成因第34页
        4.3.2 “可持续发展”发展观的提出及意义第34-36页
第五章 生态文明价值体系的实现路径第36-44页
    5.1 经济路径第36-38页
        5.1.1 调整经济结构第36-37页
        5.1.2 创新科技生产第37页
        5.1.3 倡导绿色消费第37-38页
    5.2 政治路径第38-41页
        5.2.1 完善生态保护的政策法规第38-39页
        5.2.2 制定节能减排的相关制度第39-40页
        5.2.3 加强政府环保价值引领第40-41页
    5.3 文化路径第41-42页
        5.3.1 强化生态优先理念第41页
        5.3.2 提高生态文明价值意识第41-42页
    5.4 社会路径第42-44页
        5.4.1 加强社会环保组织建设第42-43页
        5.4.2 促进公众环保参与第43-44页
结语第44-45页
参考文献第45-51页
致谢第51-52页
附录 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目录)第52页

论文共5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关公信仰的伦理学思考
下一篇:社区共同体中公共精神培育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