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1.绪论 | 第8-17页 |
1.1 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第8-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9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研究综述与研究内容 | 第10-13页 |
1.2.1 研究综述 | 第10-12页 |
1.2.2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3-15页 |
1.3.1“模式”的界定 | 第13页 |
1.3.2 实践教学的界定 | 第13-14页 |
1.3.3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界定 | 第14页 |
1.3.4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理论 | 第14-15页 |
1.4 应用价值、研究方法、优势和不足之处及创新点 | 第15-17页 |
1.4.1 应用价值 | 第15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4.3 优势和不足之处 | 第15-16页 |
1.4.4 创新点 | 第16-17页 |
2.“现实困境”: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现状分析 | 第17-22页 |
2.1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取得的成绩 | 第17页 |
2.1.1 实践教学机制初步形成 | 第17页 |
2.1.2 实践教学基地稳步建设 | 第17页 |
2.1.3 实践教学的形式灵活多样 | 第17页 |
2.2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 第17-19页 |
2.2.1 症结之诱因:实践教学观念陈旧 | 第17-18页 |
2.2.2 症结之所在:实践教学形式可操作性不强 | 第18-19页 |
2.2.3 症结之表现:实践教学的效果不理想 | 第19页 |
2.2.4 症结之本源:实践教学保障机制不完善 | 第19页 |
2.3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19-22页 |
2.3.1 认识层面:未能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致使学科地位趋于边缘化 | 第19-20页 |
2.3.2 操作层面:实践教学各环节缺乏有效协调,资源整合欠缺 | 第20-22页 |
3.“立论基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理论依据 | 第22-26页 |
3.1 马克思主义理论依据 | 第22-23页 |
3.1.1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 第22页 |
3.1.2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 第22-23页 |
3.2 教育学理论依据 | 第23页 |
3.2.1 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理论 | 第23页 |
3.2.2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渗透性原则 | 第23页 |
3.3 心理学理论依据 | 第23-24页 |
3.4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现实需求及意义 | 第24-26页 |
3.4.1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现实需求 | 第24-25页 |
3.4.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现实意义 | 第25-26页 |
4.“路径选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校本模式”的构建 | 第26-39页 |
4.1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校本模式”构建的指导思想 | 第26-28页 |
4.1.1 坚持以学生为本 | 第26-27页 |
4.1.2 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 第27页 |
4.1.3 理论与实践并重 | 第27-28页 |
4.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校本模式”构建的基本原则 | 第28-29页 |
4.2.1 可操作性原则 | 第28页 |
4.2.2 指向性原则 | 第28页 |
4.2.3 双主体原则 | 第28-29页 |
4.2.4 包容性原则 | 第29页 |
4.3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校本模式”的基本框架 | 第29-37页 |
4.3.1 实践教学“校本模式”拟达到的目标 | 第29-30页 |
4.3.2 实践教学“校本模式”的教学内容 | 第30-31页 |
4.3.3 实践教学“校本模式”的教学形式 | 第31-36页 |
4.3.4 实践教学“校本模式”的统筹安排 | 第36-37页 |
4.4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校本模式”的优势 | 第37-39页 |
4.4.1 可操作性 | 第37页 |
4.4.2 简便灵活 | 第37-38页 |
4.4.3 情感性 | 第38页 |
4.4.4 与时俱进性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1页 |
致谢 | 第41-42页 |
附录 | 第42-43页 |